胃息肉通常表现为上腹隐痛、腹胀、不适,少数可出现腹泻、消化不良、胃酸、呕吐、恶心,厌食体重下降,是胃黏膜局限性良性隆起的一种病变,早期或无并发症时多无症状。多发于胃窦部,而且以增生性胃息肉为主,其次为腺瘤性息肉,因这两种息肉均有恶变倾向或与胃癌并存而备受重视,尤其是胃腺瘤性息肉被公认为胃癌前期病变。因此切除息肉是主要的治疗手段,近年来,采用无痛胃镜下治疗胃息肉取得了良好的临床效果。
胃息肉发病机制研究
目前,国内外研究均未明确指出胃息肉发病机制。但大量研究指出,感染、幽门螺杆菌、慢性炎症刺激以及质子泵抑制剂的使用等与胃息肉发生具有一定联系,同时患者不良生活习惯,如长期吸烟、饮酒等,也会增加患者胃息肉发病风险。
无痛胃镜下手术治疗胃息肉方法
检查前取左侧位,给予生命体征监护,持续低流量氧气吸入。给予上肢静脉开放,缓慢静脉推注0.5μg/kg瑞芬太尼,然后缓慢静脉推注2mg/kg丙泊酚,20ml丙泊酚追加1ml利多卡因,并立即给予阿托品0.5mg。待患者意识逐渐消失之后,置入胃镜。在胃镜下找到病灶,在病灶顶部予高频电凝电切器(高频电凝电切圈套器)钳夹(套住)部分息肉组织,用高频混合电流将息肉切除,随即观察切割创面有无出血,对有少许渗血的局部予“孟氏液(即碱式硫酸铁溶液)”生物凝胶喷洒止血。用异物钳取出切下组织送病理检查。在操作过程中,根据患者的具体反应情况,按0.3~0.5mg/kg 适当分次追加用药量。麻醉师在检查前、中、后分别用多功能监护仪对患者的血氧饱和度、心率、心律、呼吸、血压进行监测,并记录患者在检查前、中、后的反应(恶心、呛咳、窒息、心律失常、躁动、腹痛、头晕、乏力)、操作时间、用药量、检查是否成功和并发症。术后予观察24小时。
胃镜诊治是目前上消化道诊断治疗的最常用方法,过去在检查过程中很少使用麻醉,患者会出现疼痛、恶心、呃逆等不良反应,给患者带来极大的痛苦和恐惧,有些患者甚至拒绝检查,延误了诊治。随着麻醉医学技术的发展,瑞芬太尼-丙泊酚静脉麻醉用于无痛胃镜检查术,受到很多患者和医务人员的好评,收到较好的临床效果。瑞芬太尼又名雷米芬太尼是一种新型、短效的阿片类麻醉镇痛药,具有独特药代动力学特性的μ阿片受体激动剂,可以很快与血浆中的非特异性酯酶迅速水解,具有起效快、镇痛作用强、半衰期短、清除快、其代谢不受肝肾功能影响、长时间输注无蓄积术后苏醒迅速等特点,故瑞芬太尼合用丙泊酚静脉麻醉苏醒快、患者离院早。麻醉药物丙泊酚和瑞芬太尼或芬太尼具有镇静作用,抑制交感神经兴奋,扩张外周血管,并对心脏有轻微抑制作用。丙泊酚合并瑞芬太尼麻醉组的低氧血症发生率较芬太尼合并丙泊酚组显著增加,提示瑞芬太尼和丙泊酚合用加重对呼吸的抑制作用。较高的低氧血症发生率可能与瑞芬太尼有关,芬太尼及瑞芬太尼等阿片类麻醉性镇痛药对呼吸有轻微抑制作用,尤其是静脉注射较快时呼吸抑制作用更为明显。
无痛胃镜下手术治疗后注意事项
1.饮食调整:手术后需要遵循医生建议的饮食计划,从流质食物逐渐过渡到正常饮食。同时,避免食用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避免吸烟与饮酒,以免刺激胃黏膜,影响术后恢复。
2.休息与活动:手术后需要多休息,避免剧烈运动和重体力劳动。适当进行轻度活动,有助于促进身体恢复。保持规律的作息时间,避免长时间熬夜。同时,保持良好的心态和情绪,有助于身体康复。
3.观察身体状况:手术后需要密切关注身体状况,如出现腹痛、呕血、黑便等症状,应及时就医。
4.定期复查:手术后需要定期进行胃镜复查,以监测胃息肉是否复发或恶变。同时手术后应遵医嘱使用一些药物来促进恢复或预防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