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健康网 > 健康科普
热点排行
了解心脑血管的危险
2024-01-24 16:49:46
作者:杨帆
作者单位:运城市中医医院

当今社会,心脑血管疾病已是危害人民健康的头号杀手,它的致残率、复发率及致死率都非常高,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心脑血管的发生率也在直线上升,常见的心脑血管疾病有:冠心病、心绞痛、心肌梗死、心力衰竭、心律失常、脑梗死、脑出血、脑缺血发作等,为什么会发生心脑血管病呢?人们知道是因为我们的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了,那么有哪些因素造成了我们过早出现动脉粥样硬化和斑块形成呢,下面我给大家介绍下引起心脑血管疾病世界公认的十一种危险因素。了解了源头我们才能更好地预防。

脑血管的危险因素

首先最主要的三大危险因素是: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也就是人们常说的三高。

1. 高血压:近些年国家对高血压知识的宣传普及,大部分人们都懂得高血压的正常范围为小于140/90mmHg,也知道进食过多盐会导致血压升高,血压高会造成我们多种器官出现损伤,如会引起心脏扩大,眼睛动脉硬化,肾脏损伤等等。所以我们要积极控制血压,使血压达标,减少该病的危害。

2. 高血糖(糖尿病):糖尿病常见的症状为:口干、多饮、多尿、多食及体重下降,若出现上述症状大家应尽早监测血糖,随机血糖≥11.1mmol/l,空腹血糖≥7.0mmol/l,连续监测三天,若都超过上面范围,大家应及早去医院就诊,血糖高代表血液里面的糖分高,例如糖水一样出现血液粘稠,导致血管里面的皮肤容易发生炎症,而过早形成血管斑块,造成脑梗死、心梗的发生增加。

3. 高血脂:我们体检会常常检测血脂,常见的化验血脂为四项,包含:总胆固醇、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其中胆固醇高或甘油三酯高以及低密度脂蛋白高均为血脂异常的表现,它对我们的危害表现类似于血管里面的油分大了、杂质多了,这些杂质多了就容易堆积在我们血管里发炎的皮肤处,形成大的斑块,使心梗、脑梗的风险增加。

4. 吸烟:有研究表明,每天超过3支烟,烟草中的尼古丁就会导致血管内皮炎症反应增加,造成血管内皮功能障碍,加速血管凝固。吸烟人群比不吸烟人群发生心脑血管疾病大于6倍。

5. 身体活动不足:过少的活动会使我们的心脏功能减退,中医说久卧伤气,心气虚、脾气虚、肺气虚,均会出现各脏器功能下降,心气虚会使我们容易出现一运动就心慌、气短;脾气虚会造成消化和吸收功能障碍,出现肥胖、腹胀满;肺气虚容易出现抵抗力下降,易患感冒、咳嗽、过敏性鼻炎等。

6. 遗传因素:这是我们很难改变的危险因素,从出生就带有的基因所决定,我曾经管理过一个病人,他是一名出租车司机,才28岁就出现两次脑梗死,造成言语不利、反应迟钝的脑血管后遗症,因为他经常开夜车,所以造成病情反复,他告诉我他的爷爷、父亲都没有活过45岁,均死于脑血管病。及早干预,让他换成白天开车,规律服药药物,至今已经过去多年,未再发生脑梗病史。

7. 酗酒:酒精会损伤大脑细胞,过量饮用,会造成酒精中毒,损害中枢神经系统,甚至导致延脑麻痹;抑制胃液分泌,减弱胃蛋白酶活性,刺激胃黏膜,令人患慢性胃炎,大脑的抑制功能减弱,记忆力减退,辨别力、集中力、理解力明显下降。长期较大量的饮酒,也可以造成慢性酒精中毒,出现智力减退,慢性胃炎,肝、心、肾等变性,肝硬变等疾病。每天长期大量饮酒,容易造成脑动脉和颈动脉粥样硬化,最终可导致心脑血管病发生。

8. 年龄和性别:随着年龄的增长,心脑血管病的发病率也会明显上升,55岁以上男性,年龄每增加10岁,发病率增长一倍,就性别而言,男性比女性发病率高50%。

9. 肥胖:体重指数BMI=体重(kg)/身高(m),我国正常人BMI为18.5~23.9kg/㎡,≥24kg/m2为超重,≥28kg/m2为肥胖;男性腹围≥85cm,女性≥80cm,提示腹部脂肪聚集,腹型肥胖也是独立的一种危险因素,超标准体重的肥胖者易患心脑血管疾病,体重迅速增加者尤其如此。

10. 不合理膳食:常进食高热量的食物(松子、开心果、巧克力),较多的动物脂肪(如猪肚、肥肠等),高胆固醇(动物内脏、蛋黄等)者,易患心脑血管病,同时食量大者也易患心脑血管病。

11. 职业:脑力劳动者大于体力劳动者,经常从事紧迫感的工作较易患病,如司机、教师等。经常失眠的容易造成血管收缩,也容易增加患心脑血管病风险。

分享到:
版权声明:
1、大众健康报网页所涉及的任何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报导、图片、声音、录像、图表、广告、域名、软件、程序、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的版权均属大众健康报网和资料提供者所有。未经大众健康报网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引用、复制、转载、摘编或以其他任何方式非法使用大众健康报网的上述内容。对于有上述行为者,大众健康报网将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2、凡本网注明“来源:大众健康报”或带有大众健康报LOGO、水印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频视频稿件,版权均属大众健康报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单位和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
相关链接
国家卫生健康委
四川省卫生健康委
各州市卫生健康委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