佝偻病,通常指营养性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是由于体内维生素D不足使钙、磷代谢紊乱,产生的一种以骨骼病变为特征的全身慢性营养性疾病。是儿童常见病,虽然不会直接危及生命,但会引起儿童生长发育受阻,引发骨骼畸形,影响身高、体型及体态;并且会降低机体免疫力,导致机体极易并发各种感染等风险。下面为您讲述佝偻病的病因、临床表现、治疗,以及生活中应当如何预防佝偻病。
常见病因
1.围生期维生素D不足:妊娠期间,特别是妊娠后期维生素D不足、缺乏,可使婴儿的体内贮存不足。
2.日照不足:维生素D主要由皮肤经日照产生,如日照不足,尤其在冬季,极易出现佝偻病。
3.生长速度快,需要增加:婴儿早期生长速度较快,需要量也相对增加,也易发生佝偻病。
4.食物中维生素D不足:天然食物中含维生素D少,即使纯母乳喂养儿童,户外活动不足,饮食单一,也容易罹患佝偻病。
5.疾病及药物影响:胃肠道或肝胆疾病、长期服用抗惊厥药物、糖皮质激素等都可影响维生素D吸收、转运等;
临床表现
1.初期:多见6个月以内,特别是3个月以内小婴儿。多表现为神经兴奋性增高,如易激惹,烦闹、汗多刺激头皮而摇头等,可导致枕秃。这些并非佝偻病的特异症状,可作为临床早期诊断参考依据。
2.活动期(激期):早期维生素D缺乏未经治疗,病情继续加重,出现佝偻病的典型骨骼改变:6个月前患儿可出现颅骨软化;8~9个月以上的患儿可出现方颅,前囟宽大及闭合延迟,并可出现肋骨串珠、“鸡胸”、“漏斗胸”、“肋缘外翻”,脊柱后凸、侧凸、“O”型腿、“X”型腿等;出牙较迟,牙齿不整齐,容易发生龋齿;患儿肌肉韧带松弛,四肢无力,学会坐、站、走的年龄较晚,且容易跌跤。此期X线有特殊表现。
3.恢复期:经治疗后,各种临床症状及体征逐渐减轻或消失;血液生化改变和X线表现可逐渐恢复正常。
4.后遗症期:多见于2岁以后的儿童,因婴幼儿期严重佝偻病,此时可残留不同程度的骨骼畸形,可无任何临床症状,骨X线及血生化检查正常。
治疗佝偻病
治疗目的在于控制活动期,防止骨骼畸形。
1.一般疗法:坚持母乳喂养,合理饮食,及时添加辅食,多户外活动,避免久坐、久站,防止骨骼畸形。
2.药物疗法:主张口服为主,一般治疗剂量为2000~4000IU/日,连用1月后,改为400~800IU/日;口服困难或肝肾及肠道疾病等影响吸收时,可肌注维生素D2,连用1~2次,每次间隔1个月,之后继续口服补充。同时给予适量的钙剂、维生素C、B、A等辅助药物,可有益于改善症状。用药期间强调定期复诊、随访。
3.其他治疗:佝偻病患儿多合并有钙、铁、锌等微量元素不足,补充维生素D的同时,要积极补充钙剂、锌剂等,利于改善症状,促进骨骼发育、成长;同时调整膳食结构,增加膳食来源的钙摄入。此外,针对严重的骨骼畸形,可采用外科手术矫正畸形。
预防佝偻病
佝偻病的预防应从围生期开始,以婴幼儿为重点对象,并可持续至青春期。
1.胎儿期预防:孕妇应经常户外活动,保持充足日晒;尽量选择富含维生素D、钙、磷和蛋白质等营养食物;积极预防妊娠并发症;于妊娠后3月开始补充维生素,同时补充钙剂。
2.新生儿期预防:提倡母乳喂养,适当晒太阳;对早产儿、双胎儿、人工喂养儿或冬季出生的小儿可进行药物预防,于生后1~2周开始,每日口服维生素D,可连服至2岁左右,并按序体检。
3.婴幼儿期预防:及时添加辅食,保证各种营养素需求;保证充足日晒,平均每日户外活动在2小时以上;应用维生素D预防仍是重要方法,维生素D每日生理需要量为400~800单位,人工喂养奶量达到600ml/日者可不加服钙剂,对有低钙抽搐史或以淀粉为主食者可补给适量的钙剂。
总之,佝偻病会对儿童骨骼造成严重影响,不利于儿童的生长发育。预防佝偻病应当从妊娠期开始,每日保持充足日晒,坚持母乳喂养,适当补充维生素D、钙、锌等营养物质,促进骨骼发育,进而促进儿童健康成长,让宝宝远离佝偻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