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腺癌是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发病高峰在45岁以后。虽然近年来乳腺癌的手术治疗有了长足进步,但患者仍需要积极预防和治疗并发症,才能更好地回归社会。对于乳腺癌患者而言,最重要的事情就是预防乳腺疾病、定期检查、科学养生。对于高危乳腺肿瘤患者来说,需密切观察身体变化及其他症状。定期进行全身检查。有研究表明:对于已接受了手术治疗的乳腺癌患者而言,术后每年进行常规的胸部CT检查是必要的;术后3~6个月随访乳腺等全身多部位超声;每3个月复查血清肿瘤标志物检测(CA153等);每年一次全身CT、乳腺MRI等。对于早期乳腺癌患者来说,可通过积极手术治疗改善生活质量、预防并发症发生等手段提高生存质量。
术后乳房疼痛
乳腺癌手术后的乳房疼痛通常由乳房疼痛引起,也可由术后局部感染引起。早期症状包括胀痛、不能忍受的疼痛等。乳腺组织水肿导致的肿胀,在乳腺癌手术过程中均可发生。水肿一般出现在手术后3~5天,之后随着肿胀的消退而逐渐消失。乳腺炎引起急性和慢性疼痛症。通常由局部刺激、感染及手术创伤导致的乳房水肿,可通过药物治疗缓解。由于部分患者疼痛症状明显并持续存在或加重,严重影响了患者预后和生活质量,应及时就医治疗。
1. 局部浸润麻醉引起的乳房肿痛:可通过全身麻醉药物缓解症状。局部浸润麻醉药通常包括阿片类镇痛药、吗啡、二氢埃托啡诺等,此类药物可减轻疼痛症状并延长患者生命。
2. 乳腺炎引起的乳房肿痛:一般认为乳腺炎由乳腺增生等因素所致,也可由乳腺肿瘤转移所致。如果有肿块或结节压迫乳房神经导致疼痛加重,应及时就医治疗。
3. 乳房肿块压迫腋窝淋巴结而引发剧痛:这种疼痛多见于乳腺癌手术后半年内,少数患者可能持续数周甚至更长时间,多见于腋窝淋巴结清扫术后或腋窝淋巴结转移术后(即腋窝淋巴结清扫后的一段时间)。这种症状与肿瘤的转移、局部麻醉药物应用等因素有关。
4. 乳头溢液:这种情况主要与导管内感染、脓肿、导管内肿瘤坏死等因素有关。一般随诊观察治疗。需要注意的是:局部晚期乳腺癌手术不可能完全切除肿瘤组织,仍可能有一部分病灶残留或复发或转移至其他部位(如腋窝淋巴结、乳房皮肤和脂肪组织中),因此不能将所有病灶都切除干净而完全消除病灶会造成更多复发或转移风险(如乳腺癌术后出现乳腺癌相关性胸水、胸骨后疼痛等),后续完善放疗。
术后乳房不对称
乳房不对称由保乳后切除了患癌组织或根治术后切除患侧乳房引起。手术切口不大的不会影响身体健康。通常术后1周左右即可下地活动,但活动时要注意保护胸部皮肤不受损伤。若乳房较大、活动度欠佳,则可采用双侧乳房对称性修复术。由于双侧乳神经根均有损伤而引起术后乳头溢液的可能,需根据情况使用吸奶器或其他辅助工具进行辅助吸奶。同时需要定期到医院复查双侧乳腺的病理结果(如果存在乳腺导管扩张或腺泡增生等情况)及患者的生活质量(如是否有便秘、尿频等泌尿系症状)和心理状态(精神紧张、焦虑)。
乳腺癌骨转移
乳腺癌骨转移主要表现为病理性骨折,包括病理性骨折、关节痛、脊柱压缩痛等。在乳腺癌患者中,约有40~60%会发生骨转移,是引起患者骨折的重要原因。由于乳腺癌骨转移后出现骨质疏松的症状更明显,故治疗上应予以积极处理,包括营养支持和抗骨质疏松药物应用;同时应积极预防或降低发生骨折的风险。临床上对乳腺癌患者进行抗骨质疏松治疗,常用药物包括双膦酸盐、阿糖胞苷(ADP)等。对无复发生存期较好者需维持低水平骨密度;同时需要降低钙离子浓度或增加钙制剂口服剂量。对于有骨髓抑制的乳腺癌患者而言,化疗联合双膦酸盐治疗是提高骨转移治疗疗效的有效方法之一;对于无法进行联合抗骨转移治疗的患者,可以使用阿仑替尼等抑制破骨细胞活性药物,以减少疼痛症状或提高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