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状腺肿瘤是一类疾病,但存在良性与恶性两种类型。其中良性包括甲状腺腺瘤、囊肿,其中恶性主要以原发性甲状腺癌为主,少数患者会有恶性淋巴瘤或是转移瘤。头颈部影像学是甲状腺肿瘤的常用诊断方法,在通过影像学难以识别疾病的基础上,临床会通过活检穿刺或是手术切除进行病理学诊断。但要保证甲状腺肿瘤的病理诊断准确性,则需关注病理诊断中存在的各个问题。
1.甲状腺滤泡性病变
甲状腺滤泡性病变属于病理诊断难题,主要体现在形态诊断方面。若进行书中冰冻切片病理学,很难确定病灶到底是良性还是恶性,尤其是微笑浸润性滤泡癌,术前难以通过影像学识别,术后进行石蜡切片病理学也难以获得准确诊断结果。导致这一现象的因素不仅是肿瘤细胞不具备典型的恶性特征,更是因为该类病灶只能在显微镜下发现存在侵袭表现,比如包膜侵犯或是血管频繁,其中包膜侵犯并未统一相关的诊断标准,都是通过病理学诊断医师的丰富经验下达诊断结果,其中典型表现是肿瘤组织突破包膜,对周围甲状腺组织实施侵犯。
若属于不完全包膜浸润现象,疾病的诊断标准更具意义,不同医疗机构、不同医学人员的观点均不一样。多数研究学者认为,肿瘤细胞必须在和包膜纤维方向垂直的情况下对包膜造成破坏,并形成蘑菇样式的浸润现象,浸润深度必须比包膜厚度三分之二更大,甚至接近全层,才能确诊包膜浸润。也有研究学者认为,若显微镜下显示肿瘤细胞存在不规则浸润,但没有对纤维包膜造成破坏,即便侵犯直径并未大厚度一半,也可辅助临床确诊疾病。
实际进行病理学诊断时,经常可见转移至肺、骨的甲状腺滤泡癌,病理形态和结节性甲状腺肿滤泡十分相似。所以,只有在确定患者的癌症已经发生转移,病理学医师才能下达癌灶转移诊断结果,才会觉得肺、骨的癌灶是转移灶。若在手术前或是诊断时并未认识到癌转移现象,则难以下达癌转移这一病理学诊断结果。所以甲状腺滤泡性病变并不是一种根据形态学就能确诊的疾病,必须在进行病理学诊断的同时,结合生物学行为下达诊断结果。但现今尚未明确甲状腺滤泡性病变的生物学行为机制,所以没有可靠方法辅助患者诊断这种疾病。
但有研究指出,不存在血管浸润的包膜侵犯其实不会对患者预后造成影响,广泛血管侵犯患者的预后明显差于有限血管侵犯患者。所以,甲状腺滤泡细胞肿瘤有了一个全新的分类方法。第一,良性肿瘤,指发生甲状腺滤泡性腺瘤;第二,交界性肿瘤,指有可能存在乳头状癌型细胞核的一类包裹性肿瘤,可存在也可不存在微小包膜浸润,主要类型是包裹性滤泡亚型乳头状癌、仅有包膜侵犯甲状腺滤泡癌、包裹性乳头状癌以及恶性潜能未定高分化肿瘤等,这一类甲状腺肿瘤可纳入低度恶性/高分化滤泡细胞腺癌范围中。第三,甲状腺恶性滤泡细胞腺癌,有低度恶性、中度恶性、高度恶性、致命性四种滤泡细胞腺癌类型。
2.甲状腺乳头状癌
甲状腺乳头状癌进行病理学诊断时,也存在很多问题,需要高度重视。
乳头状癌存在特征性细胞核改变,其中毛玻璃样核是主要改变,改变内容包含形态、大小、体积等。若肿瘤无典型乳头状结构,但多数细胞存在典型核改变,则可确诊乳头状癌。若过度强调核存在毛玻璃样特点或是透明特点,容易导致滤泡亚型被过诊断。乳头状癌型的细胞核可在很多良性病变或非肿瘤病变中发现,比如慢甲炎、结节性甲状腺肿、滤泡型腺瘤等。其中结节性甲状腺肿的透亮核小于乳头状癌,核膜存在轻度不规则表现,核构不常见,无典型核内假包涵体,所以可区分。慢甲炎也有一定概率出现细胞核毛玻璃样改变,大小和乳头状癌相似,呈弥漫性分布或是局灶性分布,但多不存在核内假包涵体。
3.小结
甲状腺肿瘤有良性和恶性,治疗方案与预后情况存在鲜明差异,必须积极区分病理学诊断结果,准确治疗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