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老年时期发生的盆底功能障碍并不是突然出现的,其源头可追溯到孕期和分娩。不管分娩方式是顺产还是剖宫产,妊娠和分娩过程中巨大的腹部压力都会对女性盆底功能造成不同程度的损伤,导致盆底肌肉功能障碍。初期可能只表现为阴道松弛、无性高潮、漏尿、尿频、尿失禁、便秘等症状,到了高发年龄(40~50岁)就会出现尿失禁、子宫脱垂、膀胱直肠膨出等健康问题,严重影响生活质量。产后盆底康复是每个新妈妈都关注的问题,然而,很多新妈妈对此并不了解,甚至有些担心和恐惧。本文将为您介绍产后盆底康复的相关知识,帮助您更好地了解这一过程。
产后盆底康复的重要性
产后盆底康复是指通过一系列专业的康复训练和治疗,帮助新手妈妈恢复盆底肌肉功能,改善盆底血液循环,预防和治疗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如果不及时进行盆底康复,可能会导致尿失禁、性功能障碍、子宫脱垂等问题,影响新手妈妈的生活质量和健康。
什么是女性盆底?
女性盆底是由封闭骨盆出口的多层肌肉和筋膜组成,承托子宫、膀胱和直肠等重要盆腔脏器并保持其正常位置,承托了人体几乎70%的重量。生育过程对盆底组织损伤是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发病重要因素之一,如果盆底肌肉出现了功能异常却没有作出相关干预,就有可能诱发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
女性盆底功能障碍(female pelvic floor dysfunction,FPFD)性疾病是指盆底支持组织因损伤、衰老等病因造成盆底组织结构发生病理改变,最终导致相应器官移位、功能障碍而出现一系列疾患。临床上表现为尿失禁等下尿路症状、盆腔器官脱垂、粪失禁等下消化道症状、性功能障碍及盆腔疼痛等症状。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妊娠和分娩是FPDF的独立危险因素。
为什么女性会发生盆底损伤
女性的盆底肌肉松弛大多与产伤、长期腹压高、衰老雌激素水平下降有关。受孕前,子宫大小犹如“乒乓球”,重量约50g。怀孕时,尤其是妊娠中、晚期,随着胎儿慢慢长大,子宫大小犹如“大西瓜”,重量约1000g,内部有胎儿、胎盘和羊水,腹压逐渐增高,盆底肌肉由于长期处于持续高压中,发生拉伸变形而逐渐松弛,失去其原有弹性。妊娠晚期和分娩期,孕产妇体内分泌松弛素,盆底肌胶原蛋白含量减少,使盆底肌松弛,有利于胎儿娩出,但会导致部分孕产妇发生耻骨联合分离、肌肉关节疼痛等不适。分娩时,胎头下降持续机械性压迫骨盆出口以及软产道,使得盆底肌肉受到不同程度的牵拉损伤和撕裂,阴部神经损伤,导致盆底支持组织功能下降。分娩后,随着胎儿的娩出,部分盆底韧带松裂,整个盆底肌肉和筋膜弹性变差,无法将器官固定在正常位置,从而出现盆腔脏器脱垂。大量数据表明,阴道分娩的盆底功能障碍发生率为58%,剖宫产为43%,盆底损伤的风险在漫长的十月怀胎过程中就已经开始了,不是剖宫产就能避免的。
FPFD的表现有哪些?
盆底肌松弛会出现憋不住尿、阴道松弛、盆腔痛等令人痛苦的病症,严重影响了女性们的生活质量。
1. 尿失禁:尿频、尿急、尿裤子;咳嗽、大笑、爬楼梯、抱娃等腹压增加的情况下憋不住尿。
2. 尿潴留:顺产后或剖宫产术后排尿困难。
3. 膀胱过度活动症:尿频、尿急,同时可能伴有或不伴有憋不住尿。
4. 排便障碍:大便失禁、排便困难、便秘等。
5. 盆腔脏器脱垂:走路或腹压增加时,下腹部有坠胀感,外阴或两腿之间有异物感。
6. 盆腔疼痛:慢性腰腹坠胀痛、酸痛、或下体痛等。
7. 性功能障碍:性欲低下、性高潮缺失、性交疼痛等。
预防FPFD的有效方法
治病不如防病,可以通过提早锻炼盆底肌肉来预防FPFD的发生。
1. 控制体重:不要过度肥胖,使腹压增加,加重盆底负荷。
2. 防止便秘: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多吃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有助于排便。养成定时、规律排便的习惯,可以采用蹲便的体位,如果坐马桶排便,可在脚下垫一小矮凳,让盆底肌在排便的时候处于最放松的状态。
3. 及时治疗咳嗽:对于患有慢性咳嗽的女性,长期咳嗽会使腹压增加,进而增加盆底的压力,容易发生FPFD,需要尽早治疗原发病。
4. 降低腹压:避免长时间提重物、不久坐、不久站、不长时间下蹲等。
5. 预防盆底肌筋膜紧张:练习腹式呼吸,减少精神紧张和压力,注意保暖,尽量避免着凉受潮。
6. 适当锻炼:适当的运动可加速盆底血液循环,但应避免长时间、高强度、增加腹压的运动,以减轻对盆底的损伤。
7. 坚持盆底肌锻炼:盆底肌和骨骼肌一样,需要通过长期坚持训练维持良好的功能和状态。
8. 定期进行盆底功能评估:盆底功能评估的作用是在尚未出现盆底疾病症状前,通过专业检测,尽早发现盆底功能的异常。因此,产后42天复查盆底功能是非常重要的,建议新手妈妈们产后每年或每两年进行1次盆底功能检查以评估盆底状态。
如何改善产后盆底功能?
妊娠和分娩过程是FPFD发病的重要因素,产后恰好是预防治疗FPFD的特殊有利时机。产后盆底康复训练能够促使妊娠和分娩过程中受到损伤的神经、肌肉得到快速恢复,从而改善远期盆底状况,降低因解剖结构改变和年龄增长发生的FPFD机会。研究表明,孕期盆底训练可以降低初产妇产后3个月的盆底功能障碍发生率,产后康复治疗明显降低产后6~12个月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发生率。
在盆底康复治疗过程中包括以下具体的康复措施:手法按摩辅助、盆底肌锻炼、盆底康复器辅助训练、生物反馈、电刺激、综合技术应用等。
1. 手法按摩辅助:盆底肌筋膜手法是由治疗师找到疼痛、挛缩、紧张、条索样改变的扳机点,增强盆底肌肉的本体感觉,恢复正常的肌肉张力和耐力。
2. 凯格尔训练:排空膀胱后,(1)阴道每收缩1秒就放松2~3秒,阴道放松时间是阴道收缩时间的2~3倍;(2)阴道每收缩3秒就放松3秒,根据自身训练情况逐渐调整增加至10~12秒为正常。以上两种方法可交替练习。
3. 阴道哑铃锻炼:阴道哑铃体积由大到小,重量由轻到重进行训练,逐渐增加训练难度。
4. 低频电刺激:通过电流的刺激来促进盆底神经功能恢复、促进局部血液和淋巴循环、增加肠蠕动而达到治疗效果,具有操作简单,无创无痛,安全性高等特点。
5. 生物反馈治疗:利用生物反馈仪,通过采集盆底肌群的肌电,将正常情况下产妇感受不到的自发微弱肌电信号转变为视觉可看到的肌电信号(数字和图形),让产妇学会有意识地控制肌肉的运动,并结合电刺激帮助产妇完成训练动作。
6. 电刺激联合生物反馈治疗:电刺激联合生物反馈治疗能有效治疗初产妇和经产妇压力性尿失禁,两者盆底肌表面肌电信号均升高。初产妇盆底肌功能恢复快,治疗效果优于经产妇。
7. 中医治疗-推拿、艾灸或针灸:在传统的盆底康复治疗基础上,增加中医综合治疗,可以提高治疗效果。推拿:研究表明推拿疗法对控制盆腔脏器的植物神经兴奋有双向调节作用,可以有效改善肌肉的血供及营养状态。艾灸:可通经达络、温煦气血,与针灸共同作用能够达到益气固脱、舒经通络、温经补肾之效,可改善盆底营养状况和肌力,促进盆底组织再生,从而达到治疗FPFD的目的。针灸:针刺疗法通过辨证选穴(四肢、腹部),以温阳补肾、益气固脱之法帮助恢复膀胱功能,促进尿道括约肌张力的提升。
产后盆底康复的注意事项
1. 尽早开始盆底康复训练,通常在产后42天左右开始。
2. 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进行训练和治疗。
3. 注意保持正确的坐姿和站姿,避免长时间站立和久坐。
4. 避免提重物和剧烈运动,以免加重盆底负担。
5. 注意保持会阴部清洁和卫生,预防感染。
总之,产后盆底康复是新手妈妈们不可小觑的健康问题。通过正确的锻炼和医生的指导,新妈妈们可以重塑自己的健康之路,享受成为母亲的快乐。如果您有任何关于产后盆底康复的问题或疑虑,请及时咨询专业医生或医疗机构,以获得最准确的建议和治疗方案。祝愿所有的新妈妈们都能够健康快乐地度过自己的产后恢复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