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健康网 > 健康科普
热点排行
血液粘稠度高如何调理?
2024-02-23 14:30:56
作者: 滕君媚
作者单位:南宁市第五人民医院

血液是人体循环系统中至关重要的液体之一,它通过携带氧气和营养物质,保持身体各部位的正常功能。然而,一些人可能面临血液粘稠度高的问题,这可能导致一系列健康风险。本文将深入探讨为什么会出现血液粘稠度高的现象,以及一些有效的避免方法。

一、血液粘稠度高的原因:

血液成分的改变:血液主要由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和血浆组成。当某些成分比例失衡时,血液可能变得更加黏稠。例如,红细胞增多(红细胞增多症)或血小板过多都可能导致血液黏稠。

缺水:水分是维持血液稀释的关键。当身体缺水时,血液中的水分减少,使得血液更加浓稠。因此,保持足够的水分摄入对维持血液稀释至关重要。

血液黏度相关基因:一些人天生就具有较高的血液黏度,这可能与遗传基因有关。对于这部分人来说,更加密切地关注生活方式和饮食,以维持良好的健康状态变得尤为重要。

高胆固醇水平:高胆固醇水平是导致动脉硬化的主要原因之一,同时也与血液黏稠度升高有关。胆固醇的积累可以使血管变得狭窄,增加血液流动的阻力,从而影响血液的黏稠度。

二、血稠和高血脂的区别

血稠并非独立性疾病,但临床上有很多疾病,如动脉硬化、脑血栓、心肌梗死、高血压、糖尿病、阻塞性视网膜炎以及慢性肝肾疾病等都与血稠有着密切关系。这是因为当人的血液黏稠度增高时,血液流速减慢,机体组织所获得的氧气和营养物质相对减少,特别是过多的红细胞的老化、硬化,发生红细胞集聚,加重血稠而发生凝血,出现血液凝集块、造成血管栓塞,从而发生缺血性心、脑血管疾病。血稠区别于高脂血症,后者是指血浆中胆固醇(TC)和(或)三酰甘油(TG)水平升高,实际上是血浆中某一类或某几类脂蛋白水平升高的表现。高脂血症会引起血液粘稠、动脉粥样硬化、冠心病、胰腺炎等。血液粘稠只是高脂血症的一个主要特征。

三、血液粘稠度高的健康风险:

心血管疾病: 血液粘稠度高增加了心脑血管疾病的风险,包括心脏病和中风。黏稠的血液更容易形成血栓,从而阻塞血管。

血压升高: 粘稠的血液需要更大的压力来推动,这可能导致血压升高。长期的高血压可能损害血管壁,增加动脉硬化的风险。

血液循环问题: 血液黏稠度高可能导致血液循环不畅,影响各个器官的正常功能。这可能导致疲劳、头晕、甚至缺血性损伤。

四、血液粘稠如何调理?

1.多喝水

喝水能降低血液黏稠度,效果最立竿见影。好比往黏黏的糖浆内加水就可变成较稀的糖水一样。血液黏稠的人,建议早晨起床、三餐前的1小时,以及晚上睡觉前喝些水。

2.饮食调理

少吃油腻的食物。油腻的食物富含脂肪,在体内会变成甘油三脂,直接增加血液黏度。

少吃精制主食,多吃粗粮。碳水化合物在体内变成葡萄糖,肝脏、脂肪细胞在胰岛素的指挥下会生成胆固醇、甘油三脂。

少喝酒。酒精的能量密度高,且能量代谢顺序优先。喝酒后,身体优先用酒精代谢,就迫使肝脏将同餐摄入的葡萄糖转换成为胆固醇、甘油三脂等物质。

适量多吃大豆。大豆富含卵磷脂,卵磷脂是一种乳化剂,能使血肿胆固醇颗粒变小,降低血中胆固醇,改善血黏稠。

适量多吃天然血液稀释剂。有些食物中含有类似阿司匹林抗凝作用的成分,能防止血栓形成。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多摄入些黑木耳、洋葱、柿子椒、香菇及草莓、菠萝、番茄、红葡萄、橘子、生姜、人参等。

3.坚持适度的锻炼:锻炼可加速血液循环速度,消耗多余的脂肪,改善血压和血脂状态。散步、慢跑、游泳等,只要你喜欢的运动,选择一样坚持下去,都能长期改善血液黏稠的问题。

4.药物改善

当这些措施还不够时,可能需要依靠医生的药物和其他指导来降低风险。

四、结语:

血液粘稠度高可能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但通过合理的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我们可以有效地预防和改善这一问题,减少心血管疾病的风险。定期的体检和与医生的沟通也是保持心血管健康的关键一环。在现代社会中,保持血液流畅,保护心血管系统,对于每个人都至关重要。通过以上措施,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管理血液粘稠度高的问题。从生活方式、饮食习惯、药物干预到心理健康的综合考虑,都能够为维持良好的血液黏稠度提供有效的支持。重要的是,个体差异存在,因此在制定防治计划时,最好咨询专业医生的建议,制定适合自己独特健康状况的方案。通过细致入微的管理,我们能够更好地保护心血管系统,提高生活质量,远离潜在的健康风险。

分享到:
下一篇:很抱歉没有了
版权声明:
1、大众健康报网页所涉及的任何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报导、图片、声音、录像、图表、广告、域名、软件、程序、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的版权均属大众健康报网和资料提供者所有。未经大众健康报网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引用、复制、转载、摘编或以其他任何方式非法使用大众健康报网的上述内容。对于有上述行为者,大众健康报网将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2、凡本网注明“来源:大众健康报”或带有大众健康报LOGO、水印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频视频稿件,版权均属大众健康报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单位和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
相关链接
国家卫生健康委
四川省卫生健康委
各州市卫生健康委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