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液是我们生命的源泉,也是十分宝贵的稀缺资源,输血是临床治疗中非常重要也是不可替代的一种治疗手段,不但可以改善患者的预后,关键时刻输血可以挽救生命,但输血是把“双刃剑”,把握不好也会给患者带来不良反应。今天,我就给大家说说输血的适应症和输血反应。
血液成份的功能
1.红血胞:主要功能是改善患者贫血状况。
2.血浆:主要是改善患者的凝血功能紊乱,防止出血。
3.血小板:主要是预防因血小板数量减少或血小板功能降低而引起的出血。
4.冷沉淀:含有丰富的凝血因子,经常用来治疗各种先天性或获得性出血症,还有一些大出血,能起到迅速止血的作用。
临床输血适应症
国家倡导节约血源开展成份输血,也就是缺啥补啥的原则,临床输血遵循不可替代、最小剂量和个体化输注的原则,因此临床医生对受血者进行输血前评估,要根据受血者的一些实验室检查结果、体重、临床症状等综合评估后,确定受血者需要输注的血液成份及所需输注的量。
1.输注红细胞(>14岁成人标准)
(1)内科:Hb<60g/L或Hct<0.20,慢性贫血患者;Hb<70g/L或Hct<0.22,急性贫血患者;Hb70~100g/L,伴有心肺代偿功能不良(冠心病、呼吸机、>70岁高龄);代谢率增高(高热、严重感染);消化道活动性出血。
(2)外科:Hb<70g/L或Hct<0.22,扩容后病情稳定;Hb70~80g/L,择期手术前输血;Hb70~100g/L,伴有急性大失血(50%血容量/3h、150ml/min);伤口创面伴持续性出血;DIC;心肺代偿功能不良(冠心病、呼吸机、>65岁高龄);严重缺氧(持续晕迷、难以纠正的休克);代谢率增高(高热、严重感染)。
2.输注冰冻血浆
先天性或获得性凝血功能障碍性出血(无生物制品时);DIC急性期;紧急对抗华法林抗凝血作用;急性大出血后的大量输血(≥自身血容量),PT或APTT延长>1.5倍,创面弥漫性渗血;严重肝病患者手术(INR>2或获得性凝血功能障碍)、血浆置换或人工肝;肝素抗凝时补充抗凝血酶原Ⅲ(心外循环)。
3.输注血小板
(1)内科:血小板计数>50×10^9/L,不输血小板;血小板计数10~50×10^9/L,伴有出血或预防出血,可输血小板;血小板计数<10×10^9/L,应立即输血小板。
(2)外科:血小板计数>100×10^9/L,可以不输;血小板计数<50×10^9/L,应考虑输;血小板计数是50~100×10^9/L,根据是否有自发性出血或伤口渗血决定,如术中出现不可控制渗血,不受限制。
4.输注冷沉淀:纤维蛋白原缺乏<0.8g/L;甲型血友病;血管性血友病;因子Ⅷ缺乏症(无生物制剂时)。
输血不良反应
1.发热反应:常见发冷、寒战、高热、肌肉酸痛等。
2.过敏反应:轻度常见皮肤瘙痒、荨麻疹等,中、重度常见呼吸困难、甚至过敏性休克等。
3.溶血反应:轻者表现为恶心、呕吐、严重者可出现寒战、高热、呼吸困难、急性肾衰甚至死亡。
4.输血引起的病毒传染病:有乙肝、丙肝、梅毒、艾滋病、巨细胞病毒等。
5.输血引起的细菌感染: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肠球菌和链球菌、大肠杆菌、肺炎克雷伯菌、铜绿假单胞菌、变形杆菌、耶尔森菌、黏质沙雷菌等。
6.输血引起的寄生虫感染:疟疾、巴贝西虫、可氏锥虫病等。
7.移植物抗宿主病:多发生在输血1周后,输入血液中的淋巴细胞攻击受血者的器官组织,导致全血细胞减少、肝功能受损、恶心、腹泻以及皮肤黏膜出现大面积皮疹等,死亡率高达90%。
8.输血后紫癜:多见于输血后5~10d,主要是由于患者体内血小板特异性抗体与献血者血小板上相应抗原结合形成抗原抗体复合物,导致患者血小板破坏。可出现外周血血小板数明显减少,皮肤瘀点或/和瘀斑,是一种自限性疾病。
9.输血相关急性肺损伤:输血中或输血后6h内出现急性呼吸困难伴进行性低氧血症,血氧分压/氧合指数(PaO2/FiO2)≤300mmHg,胸部X线示双侧肺部浸润,且无输血相关性循环超负荷(TACO)及输血引起的严重过敏反应和细菌污染反应等表现。
10.输血相关呼吸困难:输血结束后 24h 内发生呼吸窘迫,不符合输血相关性急性肺损伤(TRALI)、输血相关循环超负荷 (TACO)或过敏反应等诊断依据,且不能用患者潜在或已有疾病解释。
11.输血相关循环超负荷:由于输血速度过快或(和)输血量过大或患者潜在心肺疾病不能有效接受血液输注容量等所致急性心功能衰竭。可出现紫绀、气急、心悸、听诊闻及湿性罗音或水泡音等表现。
12.与大量输血有关的反应:凝血功能障碍、枸橼酸钠中毒、高钾血症、低钙血症、酸碱平衡紊乱、低体温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