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健康网 > 健康科普
热点排行
您认识糖尿病眼病吗?
2024-02-23 15:32:04
作者:廖美英
作者单位: 广西中医药大学附属瑞康医院眼科

说起糖尿病大家都知道,但是糖尿病眼病估计很多人未必了解,以至于到了晚期才到医院寻求帮助。在当前糖尿病患者日益增多的情况下,罹患糖尿病眼病的人员也逐年上升,并且出现年轻化。糖尿病为啥会引起眼病呢?如何防治糖尿病眼病?下面就和大家聊聊有关糖尿病眼病的事情。

一、糖尿病为什么引起眼病?

高血糖主要引起全身各组织器官的微血管发生病变。眼底视网膜血管微细,是高血糖主要损害的目标之一,造成视网膜循环障碍,视网膜缺血缺氧和增殖性变化,引起视网膜结构和功能的改变,出现视力下降甚至失明,临床上称为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二、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主要有什么特征?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按发生发展的严重程度分为6期,1~3期为非增殖期;4~6期为增殖期(晚期)。

主要特征为:初期视力没多大影响,当血糖控制不佳,随着病情的进展,视物模糊逐渐到眼前黑影飘动、指数、手动、视野缺损、亮光等,最终导致失明。眼底视网膜表现为:微血管瘤、出血点、出血斑、渗出、棉绒斑、新生血管、玻璃体积血、黄斑水肿、增殖膜、视网膜脱离、黄斑裂孔等。

三、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怎么办?

1.眼科检查:当确诊为糖尿病后,不论出现视力下降与否,一定到眼科进行眼底检查,并定期进行复查,有病变提前干预。一般情况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I期每6个月散瞳检查一次;II、III期每2~4个月散瞳检查一次;增殖期每1~3个月散瞳检查一次。视网膜光凝术后患者要3个月左右复查一次眼底荧光造影,根据造影情况决定是否需要再次打激光,或根据眼底情况制定治疗护理方案。

2.控制血糖:最重要。高血糖是根源,一定遵医嘱口服或者注射降糖药物,并结合饮食和运动方式进行,以达到最佳效果。定期到医院进行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肝功能、肾功能等测定。此外,家里应自备微量血糖仪,定期测量微量血糖并做好记录,作为治疗方案是否需要调整的参考之一。不擅自停用胰岛素及口服降糖药。

四、居家如何护理

1.饮食:控制血糖的重要措施之一。 每餐进食种类包含主食、蔬菜、肉蛋类等,做到营养均衡,清淡饮食,戒烟酒。饮食关键在于量,适当控制碳水化合物(主食:米饭、粟米、高粱、荞麦等)的摄入,不喝或少喝粥;不食动物内脏,少食坚果类、油炸类食物及甜食等高能食物;增加膳食纤维的摄入,如绿叶蔬菜、南瓜、苦瓜等,以增加饱腹感,延缓食物吸收稳定血糖;做到定时定量,不过饱,两餐之间可以吃些低糖度水果如黄瓜、西红柿等补充。根据自身职业、生活、所处环境等,找出适合自己控制血糖的饮食方式,并严格执行。

2.运动:结合饮食控制血糖的重要措施。选择在饭后1小时(第一口饭计时)左右,运动频率和时间为每次30分钟,每周至少5次,运动后脉搏宜控制在170-年龄(次/分钟)左右,以周身发热、微微出汗、精神愉悦为宜。也可选择合适的有氧运动方式如太极拳、散步、快走、慢跑、游泳等,运动量不宜过大,微汗、稍累即可。如有视网膜新生血管,不宜激烈运动,宜散步为主,避免提重物,要保持大便通畅,以免引起新生血管或毛细血管破裂出血;而血糖>16.7mmol/L、合并糖尿病急性代谢并发症及各种心、肾等器官严重慢性并发症者暂不宜运动;血糖<5.5mmol/L运动前需适量补充含糖食物如饼干、面包等。

3.视力监测:注意视力变化,减少阅读、看手机、电视及使用电脑时间。做好自我监测,出现视力改变及时就诊。尽可能避免出现眼前黑影飘动、视物变形、闪光等晚期症状才就诊。

4.安全防护:视力差者居家及外出做好防跌倒碰撞措施,室内物品摆放合理,光线充足,避免强光等。日常注意低血糖反应,表现为:出冷汗、心跳加速、手抖、头晕、乏力等,故外出时随身携带急救卡和糖果、饼干,避免低血糖发生。

五、小结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对视力危害极大,甚至导致失明。故在糖尿病早期,及时和定期到眼科检查,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干预;日常定期监测血糖情况,严格遵循医嘱,饮食与运动相结合,控制好血糖,延缓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进展。

分享到:
版权声明:
1、大众健康报网页所涉及的任何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报导、图片、声音、录像、图表、广告、域名、软件、程序、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的版权均属大众健康报网和资料提供者所有。未经大众健康报网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引用、复制、转载、摘编或以其他任何方式非法使用大众健康报网的上述内容。对于有上述行为者,大众健康报网将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2、凡本网注明“来源:大众健康报”或带有大众健康报LOGO、水印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频视频稿件,版权均属大众健康报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单位和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
相关链接
国家卫生健康委
四川省卫生健康委
各州市卫生健康委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