淋巴瘤的临床表现不一,发病位置多样,相对于其他部位的肿瘤诊断难度更大。一般淋巴瘤会引起淋巴结增大或者增生等症状,如果是良性肿瘤可以通过药物或者手术有效治疗,但是如果是恶性肿瘤,则需要及时采取必要的应对措施,避免危及生命。因此需要对淋巴瘤病理诊断,确定肿瘤的位置、大小以及性质,并采取正确的诊断和治疗方式。那么淋巴瘤病理诊断具体如何进行,接下来将具体分析。
一、淋巴瘤病理诊断方法
1、组织病理学检验。组织学病理检验是淋巴瘤主要的诊断方式,具体的操作方式为医生从患者体内直接取出病变位置的组织,通过切片后在显微镜下进行观察,确定淋巴瘤组织的病理情况。切取组织的过程中要采用比较具有代表性的部分,明显肿胀但是未发生严重变形或者坏死的部位,通过冷冻切片的方式进行检查。手术中动作要尽可能轻柔,避免对组织造成牵拉,形成机械性损伤。针对无法完整切除的病灶,可以采用开放性的手术方式。或者采用空心针穿刺的方式获取相应的组织样本。但是空心针穿刺的方式由于获取的组织数量不足,一般需要进行多次重复活检。
2、免疫组化检验。免疫组化检验也是一种重要的病理诊断方式,是淋巴瘤的辅助诊断手段,可以对淋巴瘤的类型进行确定。该检验方法可以采用标记抗体法的方式进行检验。但是也容易受到一定的影响,比如如果标记的抗体分子过大,会影响组织以及细胞膜的穿透力,同时化学交联中也容易受酶活性的影响。非标记抗体免疫学法,则是直接对组织中的抗原进行定位,通过基因工程植被双特异性抗体或者通过磷酸钨复染后进行电镜观察。
3、分子生物学检查。淋巴瘤的发生是基于淋巴造血系统形成的肿瘤,可以通过分子生物学的方式进行辅助诊断检测,比如可以采用基因检测或者染色体检测的方式,确定是否存在基因突变的情况,可以用于对淋巴瘤的诊疗。
二、淋巴瘤病理诊断分期与预后
1、病理诊断后做好分期。淋巴瘤诊断明确后需要做好分期,一般可以分为四期,分别为Ⅰ期、Ⅱ期、Ⅲ期和Ⅳ期。其中Ⅰ期、Ⅱ期后期的诊疗效果比较好,Ⅲ期和Ⅳ期的预后效果则会比较差。具体的分期方法可以通过PETCT或者CT进行检查,结合骨穿以及全身CT的检测方式,对病变位置、病变情况以及对骨髓的受累情况进行观察,并以此为基础划分分期范围。其中PET CT的分期效果更精准,但是如果是惰性淋巴瘤分期检测效果则不明显。
2、不同类型淋巴瘤的预后和治疗效果。预后指数IPI评分可以对病人的预后情况进行判断,可以从四个指标进行分析,包括年龄、乳酸脱氢酶、结外受累效果以及ECOG评分等,通过分数判断预后效果程度确定预后情况。其中0-1分的预后效果良好,4-5分则预后效果比较差。
3、部分患者对淋巴瘤的穿刺与活检检测会存在一定的畏惧,担忧检测会激发淋巴瘤细胞转移。从理论方面分析,瘤细胞确实会因为刺激产生快速增长和转移的情况,所以猜测是合理的。但是从理性的逻辑方面分析来看,如果淋巴瘤是良性的不存在转移的情况,如果淋巴瘤是恶性的,即使不穿刺活检同样会发生转移,对外部组织造成侵犯。这本就是恶性肿瘤的特点,而且通过穿刺和活检治疗后可以结合诊断结果及时采取对症的治疗方式,可以有效避免尚未转移的癌细胞发生转移。如果不及时进行检查,则可能会由于无法确定病情,导致延误治疗,对患者造成更大的伤害。
总之,淋巴瘤病理诊断是确定患者病情的重要方式,通过病理检查可以确定瘤体的性质、位置和病变程度等,有利于为医生提供相应的诊疗依据,避免延误病情,对患者造成严重的伤害。因此患者不需要对病理检查存在排斥或者质疑情绪,常规的病理检查并不会对身体造成严重的伤害,更有利于帮助确诊病情。相反,如果不能及时做病理,则会极有可能导致恶性肿瘤造成转移,影响后期的预后效果。因此,如果发现淋巴瘤要在医生的指导下,及时进行病理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