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汤剂是我国中医药中应用最早、最广泛的一种剂型,在防治疾病中发挥了很大作用,目前仍为中医药临床应用的常用剂型之一。然而在人们日常的观念中,往往只注重方药,认为处方用药决定疗效,而对煎服方法却不太重视。殊不知,方药虽重要,煎服方法亦很重要,是决定处方用药药效能否最大限度发挥的关键环节。如何在充分利用好药物配伍的基础上更好地发挥汤剂的治疗作用,就必须使用科学方法煎煮,并且灵活掌握各种服药方法。
掌握正确的中草药煎煮方法
厨房里用来做饭做菜的铁锅、铜锅、铝锅可以用来煮中药吗?答案是不可以。
因为这些容器化学性质不稳定,煎药过程中容易与药物成分发生化学反应,使药物作用降低,重则生成对人体有害的物质,产生毒性。煎药用具首选砂锅或陶瓷罐,因为此类容器材质稳定,在煎煮过程中不易与药物成分发生化学反应,且受热均匀,是较为理想的煎药容器。
中药煎药前需要浸泡但是不能清洗。中草药一般进行了加工炮制,如经过蜜、盐、酒、醋等辅料炮制,不能水洗,否则会丧失一部分有效成分,降低药效。如无上述加辅料炮制的中药,觉得中草药有泥沙,可在浸泡前快速过水漂洗一下,不要大水流冲洗,以防某些细小种子类药材被冲走,从而影响疗效。煎药前将药材进行浸泡,这样既有利于有效成分充分溶出,又可缩短煎煮时间,避免因煎煮时间过长,导致有效成分损失。浸泡药材的用水以常温为宜,忌用煮沸的水,以免某些植物细胞蛋白质受热凝固,不利于有效成分析出。一般复方汤剂加水搅拌后浸泡30~60分钟,以药材浸透为原则;以花、叶、草类药为主的药剂,需要浸泡20~30分钟;以根、茎、果实等药材为主的药剂,需浸泡60分钟。夏季温度较高,可适当缩短浸泡时间,以防药物变质。
煎煮水量并不是越多越好,应根据药物的性质、药量、吸水程度和煎煮时间而定。一般而言,第一煎的水量以水超过药物表面2~5厘米为宜,即用手轻轻按住药材,水面刚好漫过手背;二煎用水量可适当少一些,浸过药物表面即可。如煎煮花、叶、全草类药物,加水量增多一些;煎煮矿物类药物时,加水量可稍减。煎药时应一次把水加足,避免在煎药过程中频繁加水,如不小心将药煎煳,应弃去煎煳的药物,不可加水再煎煮后服用。
对于煎药火候的掌握,在煎药开始时用大火,至水沸后再改用小火,并保持在微沸状态,既可减慢水分的蒸发,又有利于有效成分的煎出。煎药时间也不是时间越长越好。煎药时间从水沸时开始计算,一般药物一煎需要20~30分钟,二煎需要15~20分钟;煎药时还应该加盖,防止有效成分挥发和煎液量减少,煎药过程中搅拌药料2~3次,搅拌用具应当以陶瓷、不锈钢等制作的棍棒为宜。
掌握正确的中草药服用方法
中药煎煮好,服用前需要过滤。中药煎好以后,不能久置锅内以防含胶状药物过多的药液遇冷产生凝胶过滤困难,同时也容易使药液腐败变质。在滤取药液时,可用两层纱布趁热滤取药汁,也可选用特制的滤网进行过滤,过滤时尽量加压过滤,尽量减少药渣中药液残留量以保持疗效。
医生开了药之后,我们经常会问:“这个药是饭前喝还是饭后喝啊?”一般来说服药有以下几个时间段:一般在饭前30分钟左右服药,如健胃药、治疗肠道疾病的药。一种在饭后30分钟左右服药,如消食导滞的药物、对胃肠黏膜有刺激作用的药饭后服。驱虫药、润肠通便泻下药、滋补药需空腹服。还有在睡前15~30分钟服用的药方,如补心脾、安心神、镇静催眠药。
喝中药期间尽量做到忌口,一般服药期间忌烟酒,忌暴饮暴食及辛辣、生冷、油腻、腥膻等刺激性的食物。此外根据药性和病性,还有特殊禁忌。服发汗药后,忌食醋及生冷的食物。热性病忌食辛辣、油腻、煎炸食物;寒性病忌食生冷。头晕目眩、烦躁易怒者应忌食胡椒、辣椒、葱、蒜,忌烟酒等。疮疡肿痛者应忌食鱼、虾、蟹、羊肉等。服清热凉血药及滋阴药忌酒、蒜、可乐、咖啡、辣椒、羊肉等辛辣、温燥的食物。此外,服中药期间喝白开水为宜,忌喝浓茶,因浓茶含鞣酸较多,与中药同服会降低疗效;若与西药联用,应错开时间服用。
服用中药不是越苦越有效,也不是不苦的中药就好。不同的中药配方味道也不同,中医取辛、甘、酸、苦、咸五味来治疗疾病,所以不是越苦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