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健康网 > 健康科普
热点排行
钙与人体健康
2024-02-28 11:24:12
作者:邹勇
作者单位: 桂林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

钙是人体内含量最高的元素之一,总量约为1200克,99%的钙集中于骨骼和牙齿中,只有1%存在于软组织、细胞外液和血液中。钙是人体最易缺乏的矿物质元素。缺乏的原因是由于钙的吸收利用率低。成人对膳食钙的吸收利用率一般仅约20%,儿童和青少年对钙的吸收率为35%左右。

缺钙会引起佝偻病,发育迟缓,骨皮疏松症,严重者甚至骨折,此外缺钙还可导致牙齿脱落,神经痛,外伤后流血不止等。近年已证实缺钙还是诱发糖尿病、高血压、老年痴呆症及多种过敏性疾病的因素。下面将详细介绍钙与心血管疾病、肿瘤的关系。

(一)钙与心血管疾病

来自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代谢评价资料、流行病学调查结果以及动物模型的数据均支持钙营养状态与血压有关,即"钙摄入量不足可能是增加动脉高血压发生的因素之一"。

流行病学调查结果证明,血清离子钙浓度的变化与高血压呈负相关,高血压病人的钙摄入量较低,其中一些人在钙代谢方面出现异常。已有多个研究证实尿钙排泄的增加与血压升高有关,提示特殊人群尿钙排泄量的增加是患高血压危险的征兆。根据一项调查研究,人们发现钙摄入量的增加对降低血压的影响有明显临界值,即随人群膳食钙水平从1.4克降低到0.6克,高血压的流行从4~5%上升到7~8%;随着再降低到0.3克,高血压升高的比例增加到10~12%。这个临界值随年龄和性别而改变。

(二) 钙在预防肿瘤中的作用

钙与肿瘤关系的研究结果主要集中在结肠癌和乳腺癌。因为乳腺癌的流行病学方式类似于结肠癌,与膳食脂肪有密切关系。大量动物实验模型、流行病学调查及临床观察的结果,均支持膳食钙与结肠癌和乳腺癌的发病率降低有关。钙和维生素D的摄入量和结肠直肠和乳腺癌的发病率呈负相关,与结肠直肠癌危险性的降低有关;钙摄入量和结肠癌的危险性间可能存在直线剂量反应关系。近来的研究结果证明:在高危险人群,通常膳食钙的水平不足以抵消膳食中某种营养素过量或缺乏所致的结肠癌。因此,建议要降低结肠癌的发生率,每日适宜钙摄入量男性1.8克、女性1.5克。已有研究证实常食用低脂奶产品(或补钙产品),可降低结肠癌的危险性。

在研究膳食钙与结肠癌和乳腺癌的关系时,也要考虑到影响钙生物活性的因素,包括膳食维生素D和磷的水平。维生素D对钙的能起协同作用,可能与维生素D增加肠钙吸收有关。由于膳食中磷易于吸收,可导致血清磷的浓度增高,影响钙的利用,于是高膳食磷可能拮抗钙抑制细胞增殖的有益作用。当建议增加膳食钙和维生素D摄入量时,需要特别强调指出其益处和危险性。一方面是如果摄入较高浓度的钙和维生素D,可导致大量的钙经肠丢失和尿钙浓度过高,如尿中有高浓度草酸盐或其它阴离子会沉淀钙,使肾结石的发病率增加;另一方面,在一些补钙制剂中同时添加大量维生素D,长期使用时维生素D的毒性尤其值得注意,特别对儿童。

(三)钙在人体内的基本作用

钙是人体内的一种微量元素,它在体内的含量虽然微乎其微,但是它的作用是巨大的。 直接的作用是钙能维持调节机体内许多生理生化过程,调节递质释放,增加内分泌腺的分泌,维持细胞膜的完整性和通透性,促进细胞的再生,增加机体抵抗力。间接的作用就比较具体繁多,例如钙可以使骨骼粗壮,使肌肉发达,使人精神饱满,维持体内酸碱适中、水和电解质平衡等。钙还可以消除炎症、净化血液、强力解毒、健美皮肤并能抑制有害病菌的入侵等。钙使人体保持上述状况,实际上是人体抵抗力强的一种综合表现。

(四)补钙的标准

钙的含量与人的健康息息相关,为了避免钙缺乏疾病的发生,营养学家确定了补钙的标准。目前,各国规定的钙营养标准有差别,多数为儿童期0.4克~0.7克/日,青春期1.3克/日,青年及成年早期0.8克~1克/日,此补钙标准对建立和维持较高水平的骨峰值是必要的。更年期妇女为防止绝经期后“骨丢失”,可以增加到1.5克/日,50岁以上妇女还可以增至2.5克/日。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及人民的体质状况,国内营养学专家建议钙的日摄入量上限为2克为宜。

(五)补钙药物的种类

目前常用钙剂分无机钙和有机钙两类。无机钙含钙量高,作用快,但对胃刺激性大;有机钙含量低,吸收较好,刺激性小。一般市售钙剂的吸收率均在30%左右。碳酸钙、枸橼酸钙、葡萄糖酸钙等是口服钙剂中较常用品种。

分享到:
下一篇:很抱歉没有了
版权声明:
1、大众健康报网页所涉及的任何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报导、图片、声音、录像、图表、广告、域名、软件、程序、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的版权均属大众健康报网和资料提供者所有。未经大众健康报网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引用、复制、转载、摘编或以其他任何方式非法使用大众健康报网的上述内容。对于有上述行为者,大众健康报网将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2、凡本网注明“来源:大众健康报”或带有大众健康报LOGO、水印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频视频稿件,版权均属大众健康报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单位和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
相关链接
国家卫生健康委
四川省卫生健康委
各州市卫生健康委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