输血作为一种挽救生命的治疗方式,从古代就已经开始,但其背后的科学原理却直到近代才逐渐清晰。在现代输血治疗中,O型血一直被视为“万能血”,但实际上,这种观点是片面的。下面让我们从输血的历史开始,逐步揭示ABO血型的原理,并深入探讨O型血的真实角色。
输血的历史与ABO血型的发现
早在16世纪初期,欧洲的一些科学家就尝试了动物之间的输血。到16世纪中期,法国国王的御用医生詹恩·丹尼斯就尝试了动物-人之间的输血治疗,其中有部分病人成功输血,但部分人因为输血而死亡。从此输血研究停滞了150余年。
1818年英国产科医生Blundell首次进行了人-人的输血,有成功也有失败。直到1900年由奥地利科学家Landsteiner发现一些人的血清能凝集其他人的红细胞,确认红细胞有A、B、C(现更名为O)和AB不同的血型,这一发现让输血治疗建立在科学的理论基础之上。这个系统为我们理解血型的遗传和生理功能提供了基础,也是现代输血医学的重要依据。
在发现红细胞ABO血型系统发现后,又陆续发现了一系列其他血型系统,包括P、M和N等,其中最重要的是1939年发现了Rh血型系统(Rh bloodgroups system)。Landsteiner和Wiener用恒河猴红细胞免疫猪和兔子获得血清,此抗血清和此前不久接受同型血发生输血反应的O型妇女的血清均能凝集85%白种人血液样品中的红细胞,但不能凝集其余15%人血液样品的红细胞,从而确认此为新发现的红细胞抗原系统,称为Rh系统。
ABO血型的原理
ABO血型的原理基于人体内的红细胞抗原和血浆抗体的差异。当一个人的红细胞表面同时存在A抗原和B抗原时,这个人的血型就被称为AB型。如果一个人的红细胞表面只有A抗原或只有B抗原时,这个人的血型就被称为A型或B型。同时,还存在一种既没有A抗原也没有B抗原的红细胞,即O型。
另一方面,每种类型都对应特定的红细胞抗原和与之相对的血浆抗体。 A型血的人血浆当中却含有抗B抗体,B型血的人血浆当中含有抗A抗体,O型血的人血浆中既有抗A抗体也有抗B抗体,而AB型血的人血浆当中既没有抗A抗体,也没有抗B抗体。如图表: 血型 红细胞 血浆 A型血 有A抗原 有抗B抗体 B型血 有B抗原 有抗A抗体 O型血 无A抗原、B抗原 有抗A抗体和抗B抗体 AB型血 有A抗原、B抗原 无抗A抗体和抗B抗体 O型血是否为万能血?
O型血因为其没有A抗原也没有B抗原的特性,在传统观念中被认为是“万能输血者”。然而,O型血的人血浆当中有抗A抗体和抗B抗体,一旦把O型血血浆输入A型血、B型血、AB血型患者体内,会立刻发生凝集反应,使受血者红细胞遭到严重破坏而导致溶血。
O型红细胞与AB型血浆的再认识
尽管O型血在很多情况下可能无法作为万能输注,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应忽视O型红细胞的重要性。实际上,O型红细胞因其不含任何抗原,能兼容多种血型的血浆,被广泛用于需要输血的紧急情况,如手术或外伤等。这是因为O型红细胞不受其他血型抗体的影响,不会引发溶血反应,所以O型红细胞是万能红细胞。
另一方面,AB型血浆中由于不含抗A抗体和抗B抗体,可以用于输注给其他血型的受血者,所以AB型的血浆是万能的血浆,在紧急情况下,是可以输给其他血型的病人。
现代输血的观念
虽然O型红细胞和AB型血浆在某些特定情况下可能被视为“万能”,但现代输血的观念强调安全、有效和合理的原则。只有在紧急特定条件下才使用“万能血液”。在临床实践中,常规输血也不仅仅只是ABO血型和Rh(D)血型同型输注。在ABO血型系统和Rh血型系统同型的情况下,还经过严格的输血相容性检测(交叉配血相合), 以确保病人输入安全、有效的血液。
未来的展望
在未来的医疗实践中,我们需要不断探索和了解新的血液系统,需要加强对各种血型系统和抗原的深入研究,了解其生理学功能、发生机制和疾病相关性。这需要我们在临床试验中不断收集和整理相关数据,为进一步开发出更加安全、高效的输血方法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