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健康网 > 健康科普
热点排行
经常便秘怎么办中医“解秘”有妙招!
2024-01-12 09:26:47
作者:王红英   
作者单位: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眉山医院眉山市人民医院中医科

便秘主要指的是患者在日常生活中自然排便的次数降低,同时伴有排便困难、粪便干结等临床症状,通常情况下,健康群体每日需要排便1~2次,或者1~2日排便1次,而患有便秘的患者每周排便却少于3次,并且每次排便均会出现排便困难、粪便干结、排便量少等症状,在日常生活中,便秘是常见的身体症状,我国至少有1/3的群体出现便秘,严重影响生活质量。

便秘临床表现

便秘的主要表现为排便次数减少,许多患者排便次数每周均小于3次,严重的患者甚至出现2,-4周后才排便一次;部分患者出现排便困难、排便时间达到30分钟以上,除此之外,少部分患者还会出现腹胀、食欲不振以及排便前腹痛等相关现象。

便秘对于中老年群体来说是影响身体健康的重要因素,当老年人用力排便时,可能会造成冠状动脉以及脑部血液的转变,导致脑部血液流量降低,在排便时出现昏厥现象;老年人如果出现便秘后,由于结肠肌层张力大幅度降低,在用力排便时,负压压力升高会引发痔疮,而强行排便时还会损伤肛管,引起肛裂等其他肠道疾病。

便秘病因

1.年龄

在便秘病因的研究中,年龄是导致病症出现的重要因素,因为随着年龄的增加,人体的食量以及身体活动量都会大幅度降低,此种现象下,肠胃分泌的消化液会随之减少,肠道的张力以及蠕动力降低,导致胃结肠反射减弱,使得食物在肠内过度停留,当水分被肠道所吸收后则会引起便秘症状。

2.生活习惯

在生活习惯上,如果喜欢吃精细食物,或者简单烹饪的食物会导致粪便体积缩小,粪便的粘滞度增加,加上肠道运动和蠕动降低,粪便中的水分被过度吸收,则极易造成便秘情况。除此之外,由于老年人的体力活动总量减少,导致进食数量少,食物的热量低,通过肠胃的时间减慢,同样会造成便秘。根据相关研究数据显示,结肠反射与进食的总量具有显著联系,如果进食超过1000cal则可以有效刺激肠道运动,并且所摄入食物的种类同样是影响肠道蠕动的关键性因素,相比于蛋白质来说,脂肪是刺激肠道反射的主要构成物质,所以在日常饮食上如果过于清淡反而会造成便秘。

大多数患者自身并没有养成定时排便的习惯,经常忽视正常的便意,导致排便反射长时间受到压制和控制后反而会引起便秘。

3.药物

如果长期使用刺激性的泻药,则会导致肠道粘膜神经受到严重损坏,降低肠道肌肉的基础张力,引起严重的便秘,除此之外,引起便秘的其他药物还包含:阿片类镇痛药、抗胆碱类药、抗抑郁药、钙离子拮抗剂、利尿剂等。

便秘中医治疗方法

1.中药治疗

第一,外用。对于便秘来说,中药外用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在治疗期间,医生会根据患者的身体状态选择适合的中药试剂,并通过外部敷贴和浸泡的方式改善腹部的血液循环,促进肠道蠕动,缓解便秘症状。

第二,内用。内服中药是中医治疗便秘的传统方法,医生根据患者的便秘症状开具适合的中药,有效调理患者的肠胃功能,促进肠道排便。对于中医治疗便秘,中医师会根据患者的症状和辨证来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中医认为脾胃虚弱是导致便秘的常见原因之一,常用的方剂包括四君子汤、六君子汤等,可以调理脾胃功能,增强消化吸收能力。针对肠道干燥、粪便干硬的情况,常用的方剂有大承气汤、蜜丸等,可以润肠通便,缓解便秘症状。对于因情绪压力、气滞引起的便秘,中医常用的方剂有柴胡疏肝散、香砂养胃丸等,可以调理情绪,疏肝理气,缓解便秘。对于因血液循环不畅引起的便秘,中医常用的方剂有大黄陈皮汤、桃仁承气汤等,可以活血通便,改善便秘情况。

2.按摩

对于中医来说,按摩是中医治疗领域中常见的治疗方式之一,尤其对于便秘病症,医生通过特殊的按摩手法刺激腹部的穴位,促进肠道排便,患者定期进行腹部按摩可以有效帮助肠道舒缓,促进腹部的气血流通。

3.饮食

饮食对于便秘的治疗和预防是重要的环节之一,所以医生根据患者生活节奏和生活方式推荐适合的食物,以此作为基础,强调食物的烹饪方式,建议患者少食用生冷食物,多选择温性的食物。

4.运动

对于患有便秘症状的患者来说,适当的体育锻炼能够有效促进肠道蠕动,对此,医生建议患者在日常生活中开展相应的体育活动,比如:太极拳、瑜伽、气功等,以此帮助平衡身体内的气血,促进肠道蠕动,缓解便秘症状。

分享到:
下一篇:很抱歉没有了
版权声明:
1、大众健康报网页所涉及的任何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报导、图片、声音、录像、图表、广告、域名、软件、程序、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的版权均属大众健康报网和资料提供者所有。未经大众健康报网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引用、复制、转载、摘编或以其他任何方式非法使用大众健康报网的上述内容。对于有上述行为者,大众健康报网将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2、凡本网注明“来源:大众健康报”或带有大众健康报LOGO、水印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频视频稿件,版权均属大众健康报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单位和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
相关链接
国家卫生健康委
四川省卫生健康委
各州市卫生健康委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