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RCP即内镜逆行胆胰管造影,通常十二指肠镜将导管插入其中,进入胆总管和胰管,注射造影剂,使胆胰管显影的技术。在此基础上,可以进行取石、取癌栓、扩张狭窄胆管等治疗,此为微创治疗的方式,是现阶段广泛运用于胆胰疾病的治疗方式。以下通过科普有关此方面的知识,旨在能让更多人了解该手术的优势性,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1.什么是ERCP?
ERCP,即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该技术是一种较为成熟的内镜微创治疗胆胰系统疾病的技术。通过采用特殊的十二指肠镜,历经口腔、食道、胃等进入到十二指肠降段中,找到大乳头插入特殊器械,注入造影剂进行造影,观察胆道、胰管和胆囊发生的疾病。同时,ERCP还可以进行取石、置入支架等治疗,是一种耐受性良好的手术,一般情况下都能安全完成操作。
该手术与传统手术对比下,具有诸多的优势性,如ERCP属于微创治疗方法,创伤小、恢复快,避免了开腹手术的较大创伤;ERCP可以直接观察胆胰管的形态和病变情况,定位病变并进行治疗,避免了不必要的开腹手术;ERCP适用于胆胰管的病变,而对于复杂的胆胰疾病仍然采取传统的治疗方法。
2.ERCP适用的胆胰疾病
(1)胆道梗阻引起的黄疸。
(2)疑有胆道结石、肿瘤、硬化性胆管炎等诊断不明者。
(3)胰腺疾病,如胰腺肿瘤、慢性胰腺炎、胰腺囊肿等。
(4)胆胰先天性畸变,胆胰管汇流异常。
3.ERCP的优点与风险
(1)微创治疗:ERCP不需要开腹手术,创伤小、恢复快,对于老年、体质较弱的患者更为适用。
(2)诊断准确:ERCP可以直接观察胆胰管的形态和病变情况,该方式的诊断率比较高,能避免传统手术中的开腹形式。
(3)治疗效果好:ERCP可以直接取出胆胰管中的结石、癌栓等病变,有着较为优秀的治疗效果。
(4)适用范围广:此种手术适用的人群比较多,有年老体弱的人,也有多次手术后胆总管粘连的人,采用此方式能有助于病人的恢复。
然而,ERCP技术也存在一定的风险,如可能导致急性胰腺炎、乳头损伤、出血、穿孔等。为了降低风险,需要在专业医疗机构由经验丰富的医生进行操作,同时患者也需要了解可能的风险并做出决定。
4.ERCP的治疗流程
(1)手术前准备:患者需要进行必要的检查,如血液检查、心电图等,医生还会详细了解患者的病史和用药情况,以便确定手术方案和风险。
(2)手术操作:在麻醉后,医生将十二指肠镜通过口腔、食道、胃插入十二指肠,然后将导管插入胆总管和胰管,注射造影剂,使胆胰管显影。在此过程中,医生可以清楚地看到胆胰管的形态和病变情况,定位病变并进行治疗。
(3)手术后护理:手术后,患者需要进行必要的监护和护理,如血压、心电监测等。医生会根据患者的情况给予必要的药物和治疗措施,确保患者安全恢复。
5.ERCP后的注意事项
(1)注意充分休息:手术后患者需要充分休息,避免剧烈运动和过度劳累。
(2)术后家属需要密切监测血尿淀粉酶的含量,避免胰腺炎的发生。因为在进行ERCP术时有可能对胰管造成刺激,引起术后的胰腺炎。一旦发现患者出现异常,需要第一时间告知医生,避免产生不良后果。
(3)重视饮食护理:手术后患者需要禁食,待麻醉清醒后可以先喝少量水,逐渐过渡到流食、半流食等。同时,患者需在术后控制饮食,避免过度进食,减少对胰腺刺激,防止疾病再次发作。
(4)遵循医嘱用药:医生会根据患者的情况给予必要的药物和治疗措施,患者需要按照医生的指导正确使用药物,避免盲目性地停药、乱用药物等。
(5)密切进行随访:在进行该手术后,患者需要定期回到医院检查,以便能第一时间发现自身存在的不适症状,确保能针对不适症状采取针对性的治疗,更好地保护患者的生命安全。
总之,ERCP内镜下微创治疗技术,是治疗胆胰疾病较为优秀的方式,但需要注意术后并发症的监测和预防。在术后,患者需要遵循医生的建议,注意饮食和生活习惯的调整,并及时复查以便及时处理可能出现的并发症,才能更好地保障治疗的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