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什么是心肌梗死?心肌梗死是指由于长时间缺血导致心肌细胞死亡,临床上多表现为剧烈而持久的胸骨后疼痛,伴有血清心肌损伤标志物增高及进行性心电图变化,属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严重类型。
二、急性心肌梗塞有哪些病因?
急性心肌梗死的患者多存在动脉粥样硬化,动脉粥样硬化主要与血脂异常、高血压、吸烟、性别和年龄、遗传因素、糖尿病和糖耐量异常、肥胖以及其他危险因素相关。动脉粥样硬化形成的不稳定斑块的破裂、出血,继发血栓形成,最终导致急性心肌梗死。
三、急性心肌梗死有哪些典型症状?
1.疼痛:是最主要、最先出现的症状。剧烈疼痛是急性心肌梗死最主要症状,疼痛多发于清晨,在心前区剧烈疼痛,持续时间较长,可达数小时或更长,休息不能缓解,病人通常烦躁不安、出汗、恐惧、胸闷或有濒死感。部分患者疼痛位于上腹部,被误认为胃穿孔、急性胰腺炎等急腹症;部分患者疼痛放射至下颌、颈部、背部上方,被误认为骨关节痛或牙痛。
2.低血压和休克:表现为收缩压仍低于80mmHg,有烦躁不安、面色苍白、皮肤湿冷、脉细而快、大汗淋漓、反应迟饨,甚至晕质。
3.心力衰竭:主要是急性左心衰竭,出现呼吸困难、咳嗽、发绀、烦躁等症状,严重者可发生肺水肿。
4.心律失常:疾病发生24小时内最多见,可出现乏力、头晕、晕厥等症状,室颤是急性心肌梗死早期,特别是入院前的主要死因,前壁心肌梗死如果发生房室传导阻滞,表明梗死范围广泛,情况严重。
四、心肌梗死的急救处理方法有哪些?
1.如果你遇到心血管疾病患者,突然出现剧烈的心口疼痛,并伴有周身冷汗,首先要想到急性心肌梗死的可能。此时不能忙于搬运,让病人就地安卧,保持安静和情绪平和。如患者身边有急救药,应及时让其服用,并速请医护人员处理。如找不到医护人员亦可用担架尽量平稳地把病人送往医院,并尽量减少搬动病人。千万不要让病人步行到医院。并避免人背、车载一路颠簸,这样易使病情恶化。
2.在等待救护车期间,若发现病人脉搏细弱、四肢冰冷,提示可能将发生休克,应轻轻地将病人头部放低,足部抬高,以增加血流量,保持呼吸道畅通。解松领扣、裤带,注意保暖。若病人脉搏突然消失,应立即做胸外心脏按压和人工呼吸,且不能中途停顿,须持续到送医院抢救之后。
3.有呼吸困难及紫绀等急性左心衰竭时,应取端坐位,双下肢下垂或半卧位,也可轮流结扎双下肢,减少回心血量,减轻心衰程度。
4.争取早期进行静脉溶栓治疗,开通闭塞的冠脉血管。
五、急性心肌梗塞有哪些预防措施?
饮食调理在急性心肌梗塞的康复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以下是一些建议,帮助患者通过饮食改善心脏健康。
1.减少摄入高脂肪和高胆固醇的食物。选择低脂肪的蛋白质来源,如鱼类、鸡肉和豆类。此外,增加蔬菜、水果和谷类的摄入量,这些食物富含纤维、维生素和矿物质,有助于降低胆固醇水平和控制体重。
2.限制食盐的摄入。高盐饮食会导致高血压,增加心脏负担。
3.避免饮酒和戒烟。饮酒过量会增加患者的心脏负担,并导致血压升高。
4.适度控制饮食量和进食次数也是必要的。建议少量多餐。此外,避免暴饮暴食和夜宵。
五、如何对患者进行护理
急性心肌梗死的患者护理以促进病情稳定,减轻心肌梗死疼痛症状为主,鼓励患者制定活动计划,并按照计划进行活动,以便取得更好的恢复效果,还需安抚患者,保持情绪稳定,积极配合治疗与护理,避免发生心律失常、休克、心衰或发生后能及时发现和处理。
总之,心梗急救措施的及时性非常重要,可以最大程度地减轻心肌损伤。急性心肌梗死应做到早发现、早住院,并加强住院前的就地处理。在康复阶段,合理的饮食调理有助于恢复心脏功能和维持身体健康。此外,心梗患者还需定期接受医生的治疗和指导,以确保心脏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