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脏,俗称“腰子”,位于人的脊柱两侧,左右各一个,约拳头大小。肾脏虽小,但其作用巨大,承担着人体排泄废物、调节平衡、分泌激素的作用。
尿毒症是肾脏病的晚期,一旦得了尿毒症,则需要肾移植或者肾脏替代治疗(血液透析或腹膜透析)。据统计,中国慢性肾脏病发病率为10.8%,慢性肾脏病的最终结局就是尿毒症。虽然慢性肾脏病的发病率高,知晓率却很低,因为肾脏病具有“隐匿性”和“两面性”,蒙蔽了大众的眼睛。
一、肾脏病的“隐匿性”
人生下来我们的肾脏功能的基本单位(即肾单位)就是固定了的,每一个肾脏有100万个肾单位。随着年龄的增长(一般40岁之后开始),肾单位会衰老、凋亡(每年下降约1%的功能)。比如,我们普通人平均寿命80岁,在没有疾病的情况下,我们两个肾脏就剩下60%的功能,足以维持生命需求。但是,一旦有肾脏病,等到肾脏丧失50%以下的功能时候才表现出肾衰竭,这是它的“隐匿性”之一。
肾病喜欢保持“沉默”,肾脏里面没有痛觉神经,肾脏发生很严重病变,它也不会喊痛,是个名副其实的“哑巴器官”,一旦出现不适的表现,则代表肾脏受伤已很重。这是它的“隐匿性”之二。
肾脏疾病的表现没有特异性,主要表现在小便、浮肿、纳差、乏力、瘙痒等方面。当水份无法通过肾脏排出时,就会出现眼睑、足踝、小腿等部位浮肿,血压升高等。当毒素积累较多时可以出现恶心呕吐,厌油纳差。毒素过高还会抑制骨髓造血,引起贫血,导致全身乏力、头晕。毒素过高可以沉积到皮肤引起皮肤发暗发黄以及皮肤瘙痒。肾脏受伤后还会引起相关激素分泌过少,导致骨质疏松、骨痛、血压高、贫血等。但这些表现在其他疾病上也可以出现,所以肾脏病的表现没有典型性,这是它的“隐匿性”之三。
二、肾脏的“两面性”
肾脏病还有一个特点就是:“表里不如一”,即“两面性”。肾脏病发生后可能表现很轻,但是疾病很重;或者表现很重,但疾病很轻。所以,为了不被外表所蒙蔽,需要肾脏疾病诊断的“金标准”—肾穿刺活检术。肾穿刺活检术就是通过一根穿刺针从肾脏里面穿刺出少许组织通过显微镜等方法来观察肾脏的微观结构发生了何种病变,从而明确病因,为治疗提供证据。
为了保护我们的“腰子”,不要被它的“隐匿性”和“两面性”所蒙蔽,就要知道哪些情况下肾脏会受伤,如何去发现肾脏是不是受伤了。
据统计,目前中国引起慢性肾脏病的病因前五位是慢性肾小球肾炎、糖尿病肾病、高血压肾病、多囊肾、梗阻性肾病。而在发达国家和中国发达地区,糖尿病肾病占第一。糖尿病、高血压、高尿酸血症、肥胖等发病率呈逐年增高且年轻化,导致肾脏病发病率升高,这就是为什么“年纪轻轻,肾脏却不好了”。另外,大家都认为“小病”去药房买点药吃了就好了,却不知道,很多药物对肾脏有毒性,如解热止痛药(扑热息痛、安乃近、头痛粉等)、抗生素(即消炎药,如链霉素、四环素、红霉素、头孢霉素等)等。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化妆品的使用已普及,却不知很多化妆品里面含有重金属汞(即水银,具有美白作用),一旦出现汞中毒会引起肾脏病。据研究,目前的空气污染、水污染和土壤污染也会引起肾脏疾病。病因众多,肾脏无处可躲。
因为肾脏病的“隐匿性”和“两面性”,所以要想知道肾脏有没有问题,需要大家每年一度的健康体检即“尿血超声三检法”。 如尿蛋白、血尿,可能就是肾小球肾炎、肾病综合症;如出现尿蛋白、尿糖,可能发生了糖尿病肾病。如尿中有白细胞可能存在尿路感染。血液检查就可以知道肾功能(如尿素氮、肌酐、微球蛋白、尿酸等)是否正常。超声检查可以发现肾脏有无结石、囊肿、肿瘤,肾脏大小和血供是否正常。通过上述三检查基本可以发现肾脏有无问题。通过“尿血超声三检法”我们可以初步判断肾脏是否发生了疾病。
综上,肾脏病的“隐匿性”和“两面性”容易蒙蔽我们的双眼,后果严重,需要早检查、早发现、早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