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健康网 > 健康科普
热点排行
儿童过敏性鼻炎应如何用药
2024-02-27 11:00:45
作者:曹留意
作者单位:成都市武侯区第三人民医院
儿童过敏性鼻炎也称小儿变应性鼻炎,是指儿童接触尘螨、花粉等变应原之后,鼻黏膜出现非感染性炎性疾病。该疾病是常见的过敏性疾病之一,也是儿童主要的呼吸道炎性疾病之一。目前,治疗儿童过敏性鼻炎的方法有多种,主要以环境控制、药物治疗、免疫治疗为主。

1儿童过敏性鼻炎的症状及产生原因

1.1症状

小儿患者发病时常见的症状有阵发性喷嚏、清水样鼻涕、鼻痒和鼻塞、嗅觉减退等症状。发病时会出现鼻黏膜水肿以及鼻腔水样分泌物等体征。特殊症状有变应性敬礼、变应性皱褶和变应性暗影等。小儿患者用手掌或手指向上揉鼻的动作,以缓解鼻痒以及使鼻腔通畅,是变应性敬礼症状;小儿患者由于变应性敬礼症状所致鼻梁处出现水平皱纹,是变应性皱褶症状;小儿患者因下眼睑肿胀导致静脉回流障碍,使下睑出现暗影,是变应性暗影症状。儿童过敏性鼻炎还有可能伴随眼痒、流泪、眼红和灼热感,以及结膜、上颚和外耳道出现发痒等症状。

1.2原因

(1)环境因素。小儿患者对尘螨、花粉、毛发等现象出现过敏症状。此外,空气受到污染、温度变化或刺激性气味等也容易引发儿童过敏性鼻炎。

(2)遗传因素。一般过敏性疾病都具有遗传性,如果孩子有过敏性家族遗传病史,则具有过敏性体质,患过敏性鼻炎的概率较高。

(3)其他因素。如果孩子有哮喘史或者患有其他过敏性疾病,也容易引发过敏性鼻炎。

2用药指导

2.1抗组胺药

(1)鼻腔用药使用盐酸氮卓斯汀鼻喷雾剂,5~11岁儿童每天每侧喷两下,每次鼻孔两侧喷一下;12岁以上的儿每天每侧喷 2 次,每次鼻孔两侧喷两次。

(2)口服药物使用盐酸西替利嗪片,2~5 岁儿童每日 1 次,每次服用 2.5 毫克,若症状没有得到缓解可加大剂量,每次服用 5 毫克,12 小时服用 1 次。抗组胺药可达到治疗轻中度儿童过敏性鼻炎的目的。而重度儿童过敏性鼻炎,建议遵医嘱与激素联合使用,从而使病情得到缓解。

2.2鼻减充血剂

小儿患者使用盐酸羟甲唑啉喷雾剂。早晨和晚上睡觉前各喷 1 次,每个鼻孔两侧各喷 2~3 下;或者使用盐酸赛洛唑啉鼻用喷雾剂每日喷个 2 次,每个鼻孔两侧喷 2~3 下,这两种药品,起效较快,可缓解儿童过敏性鼻炎的症状,2 岁以下的儿童禁止使用。

2.3鼻用抗胆碱药

小儿患者使用吸入用异丙托溴铵溶液,每次 1个单剂量小瓶,每小瓶 1 毫米,每天 3~4 次。鼻用抗胆碱药主要用于减少鼻分泌,达到缓解儿童过敏性鼻炎症状的目的。

2.4其他药物

儿童过敏性鼻炎还可以使用白三烯受体拮抗剂、鼻用糖皮质激素、色酮类药物。

3儿童用药的禁忌

3.1给儿童服用成人药物

部分家长喜欢将成人药物剂量减半,然后给小儿患者服用,这是完全是错误的。儿童的身体器官并没有发育成熟,新陈代谢和大人不同,这就决定了小儿患者对过敏性鼻炎类药物的吸收、耐受程度也是不同的。对于大人来说不怎么严重的副作用,一旦发生在儿童身上,就可能会影响小儿患者的生命安全。3岁以下的孩子,体质比较虚弱,身体器官没有发育完成,患病后最好先看看医生,不要给孩子乱用药。

3.2强迫灌药

很多家长看到孩子哭闹不肯吃药的时候就会感到心烦,为了能治好孩子的儿童过敏性鼻炎,他们会采用强迫的方式逼孩子吃药。这个吃药的方法是错误的,千万不能在孩子不愿意吃药的时候强行灌药物,孩子可能会被呛到,或者因此对药物产生恐惧感。

4儿童用药的注意事项

过敏性鼻炎发病的症状和感冒的症状是非常相似的,家长们不要盲目给患者吃感冒药。而是应该及时带小儿患者去医院,具体详细说明孩子的症状、比如发病时间段,鼻部的状况、是否有家族病史、对哪些药物过敏等,以便医生准确诊断,对症下药。过敏性鼻炎发生以后,医学上的治疗药物多为激素类药物,虽然激素类药物针对过敏性鼻炎的治疗效果较好,治疗速度较快,但是副作用也比较大。

对于患有过敏性鼻炎的小儿患者来说,家长们要谨记不能盲目地给孩子使用鼻炎药水,其主要是通过收缩充血的鼻黏膜来起到消除鼻塞的症状,这种药物用了之后非常管用,但是一旦停药就会反复发作,因此要尽量避免使用。

分享到:
版权声明:
1、大众健康报网页所涉及的任何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报导、图片、声音、录像、图表、广告、域名、软件、程序、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的版权均属大众健康报网和资料提供者所有。未经大众健康报网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引用、复制、转载、摘编或以其他任何方式非法使用大众健康报网的上述内容。对于有上述行为者,大众健康报网将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2、凡本网注明“来源:大众健康报”或带有大众健康报LOGO、水印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频视频稿件,版权均属大众健康报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单位和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
相关链接
国家卫生健康委
四川省卫生健康委
各州市卫生健康委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