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健康网 > 健康科普
热点排行
药物性肝损害的预防与治疗
2024-02-20 11:44:01
作者:高海凤
作者单位: 桂林市第三人民医院
药物性肝损伤(drug-induced liver injury,DILI)是 指由化学药品、生物制品、中成药等按处方药或非处方药管理的药品,以及中药材、天然药物、保健品、膳食补充剂等产品,或其代谢产物乃至其辅料、污染物、杂质等所导致的 肝损伤。这是一种常见的药物不良反应,严重时甚至可能导致肝功能衰竭。因此,了解药物性肝损害的预防与治疗知识,对广大民众来说非常重要。

一、药物性肝损害的成因与分类

药物性肝损害通常由以下几种原因引起:药物本身的毒性、个体差异、不当用药等。有些药物在代谢过程中产生的有毒代谢产物,可直接导致肝脏损伤;有些药物则会引起过敏反应,导致肝脏损伤。此外,个体差异也是导致药物性肝损害的一个重要因素,不同个体对药物的反应不同,有些人可能会出现不良反应。

药物性肝损害主要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1. 固有型:固有型药物性肝损伤是由药物或代谢产物对肝脏的毒性作用引起,与剂量呈正相关,潜伏期数日,表现为急性肝炎。常见药物包括对乙酰氨基酚、胺碘酮、他汀类药物等。

2.特异质型:特异质型药物性肝损伤是由药物代谢或免疫特异质引起,通常与剂量无关,但可能需要达到一定的剂量阈值。潜伏期可长达数日至数年,表现为急性肝炎、混合或胆汁淤积型肝炎。常见药物包括阿莫西林 - 克拉维酸钾、头孢菌素类等。

3.间接型:药物性肝损伤可由药物改变患者肝脏疾病或免疫状态引起,剂量相关性不明确,潜伏期数月。常见症状为急性肝炎、肝炎病毒再激活等。常见药物包括抗肿瘤药、糖皮质激素等。

二、药物性肝损害的症状与诊断

DILI的临床表型多样,从轻度的肝酶升高到急性或亚急性肝衰竭。其中,肝细胞损伤型最为常见,表现为ALT或AST显著升高;胆汁淤积型也较常见,主要标志为ALP和GGT升高。约7-13%的急性DILI患者会转为慢性。此外,某些药物还会导致特殊临床表型。了解这些表型有助于早期诊断和治疗DILI。

诊断药物性肝损害需进行肝功能、影像学和病理学检查。肝功能检查通过转氨酶、胆红素、凝血功能等判断肝脏功能。影像学检查如超声、CT可判断肝脏形态结构。病理学诊断是金标准,通过肝脏活检获取组织标本。结合患者用药史、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结果,医生进行综合判断并分级治疗。

三、药物性肝损害的预防措施

预防药物性肝损害的关键在于科学合理地使用药物,遵循以下预防措施有助于降低药物性肝损害的风险:

1. 遵循合理用药原则:不随意用药,避免不必要的用药,特别是对肝脏有损害的药物应谨慎使用。在使用处方药时,务必遵循医嘱,不要自行增减剂量或改变用药方式。

2. 注意观察不良反应:在使用任何药物过程中,要密切关注自己的身体状况,特别是肝功能方面。如出现恶心、呕吐、黄疸等症状时应及时停药并就医检查。

3. 个体化用药:根据患者的年龄、性别、体质等因素制定个体化用药方案。老年人、儿童、孕妇和身体虚弱者在使用药物时应特别注意安全。

4. 定期肝功能检查:长期用药的患者应定期进行肝功能检查,以便早期发现肝损害。如有异常,及时调整治疗方案或停药。

5. 避免饮酒和使用其他肝损害药物:酒精和其他肝损害药物可能加重肝脏负担,与某些药物同时使用可能增加肝损害的风险。

四、药物性肝损害的治疗方法

一旦确诊为药物性肝损害,应立即停药,并根据病情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治疗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停药与换药:立即停止使用导致肝损害的药物,并尽可能换用对肝脏无害或毒性较小的药物。这是治疗药物性肝损害的关键步骤。

2. 保肝治疗:使用护肝药物,如熊去氧胆酸或 S- 腺苷蛋氨酸,用以降低 ALP水平;异甘草酸镁和双环醇降低ALT 和 AST 水平, 促进 ALT 和 AST 复常,以促进肝细胞再生和修复。

3. 支持治疗:补充营养,供应足量白蛋白和维生素,维持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对于严重的肝功能衰竭患者,需要进行人工肝支持治疗、防止并发症及必要时进行肝移植。

4. 特殊治疗:针对不同病因采取相应治疗措施。如解毒药物(N- 乙酰半胱氨酸NAC)、免疫调节等,以减轻肝脏负担,促进肝功能的恢复。

5. 肝移植:对于严重药物性肝损害,经保守治疗无效者,可考虑肝移植手术。肝移植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但手术风险较高,需要严格评估患者的病情和身体状况。

五、结语

药物性肝损害是一种常见的药物不良反应,严重时可能危及生命。了解药物性肝损害的成因、症状、预防和治疗措施对于维护个人健康至关重要。通过科学合理地使用药物、定期检查肝功能以及注意日常护理和注意事项,可以有效降低药物性肝损害的风险。让我们共同关注药物安全问题,为促进全民健康做出贡献!

分享到:
版权声明:
1、大众健康报网页所涉及的任何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报导、图片、声音、录像、图表、广告、域名、软件、程序、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的版权均属大众健康报网和资料提供者所有。未经大众健康报网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引用、复制、转载、摘编或以其他任何方式非法使用大众健康报网的上述内容。对于有上述行为者,大众健康报网将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2、凡本网注明“来源:大众健康报”或带有大众健康报LOGO、水印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频视频稿件,版权均属大众健康报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单位和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
相关链接
国家卫生健康委
四川省卫生健康委
各州市卫生健康委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