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健康网 > 健康科普
热点排行
眼疲劳的原因、症状及缓解方法
2024-01-19 11:47:48
作者:劳拓
作者单位:百色市人民医院眼科

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我们常常会感到眼睛疲劳,这是一种常见的现象。眼睛疲劳主要是由于长时间使用电子设备、不良的用眼习惯、缺乏休息等原因导致的。本文将向您详细介绍眼疲劳的原因、症状以及缓解方法,帮助您更好地保护眼睛健康。

一、眼疲劳的定义和症状

视疲劳,又称眼疲劳,是指在近距离工作状态下,由于眼的调节功能障碍和视功能神经体液失衡引起的一系列症状。与近视、远视、散光、斜视、弱视等眼部疾病有关,一般分为光学性眼疲劳和非光学性眼疲劳。前者是由于用眼不当造成的,后者则是由于眼部疾病造成的。

视疲劳患者一般都会有以下几种症状:

1.眼胀、眼痛、流泪、眼痒等。

2.视力下降,看东西模糊不清。

3.眼睛有异物感。

4.畏光,视物后眼睛发红。

5.眼睛有烧灼感、异物感、视力疲劳等,严重者会出现头痛、恶心等症状。

6.阅读时眼睛的位置移动困难,注意力不能集中,视力模糊或下降。

7.阅读后眼部发干、发涩,视力下降明显。

二、眼疲劳的原因

眼疲劳的原因有多种,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眼部疾病:任何一种眼病都可能导致视疲劳,如近视、远视、散光、斜视或弱视等。对于屈光不正的人来说,用眼时间过长,容易造成眼疲劳。对于那些年龄较大的人来说,眼睛功能衰退,调节能力下降也会引起视疲劳。另外,某些全身疾病也可以引起视疲劳。

2.生活习惯:过度用眼和精神紧张易引起视疲劳,如长时间近距离工作或学习,使眼睛的调节负担过重;长期处于暗室内或光线不足的地方,瞳孔长时间散大,都会使调节功能负担加重。

3.用眼环境:工作和学习环境照明不足或光线过强或过弱,引起眼睛及调节肌功能紊乱;阅读和操作电脑时的光线太强或太弱;在移动的物体上进行工作或学习;在光线暗弱或阳光直射的地方看书和写字等都会使眼睛过度疲劳。

4.全身因素:疲劳的产生与全身健康状况有关。如糖尿病、甲状腺功能亢进、垂体功能减退等内分泌疾病患者,因全身疾病可引起视疲劳;严重营养不良者,可引起视疲劳;妇女妊娠和哺乳可加重视疲劳。

5.年龄因素:老年人由于全身器官衰退,调节力下降,会产生不同程度的视疲劳。如果有近视、远视或散光时更易出现视疲劳;另外老年人晶状体较硬且容易发生混浊,导致调节力下降。

6.全身因素:更年期妇女因体内雌激素水平的变化以及更年期综合征的发生,导致全身气血不畅、肝肾亏虚、阴血不足而出现眼涩、眼干、眼酸胀痛等症状。

7.环境因素:某些工作或生活环境中光线过强或过暗,这会加重视疲劳;在进行某些化学物质或粉尘环境下工作时容易产生眼睛的刺激和不适;工作或学习场所中空气流通不好,容易造成眼睛缺氧和供氧不足;在强烈的阳光下看书、操作电脑或进行其他活动时,瞳孔长时间散大而致眼睛调节过度。

8.疾病因素:某些全身疾病可引起视疲劳;某些全身疾病也可引起眼疲劳。

三、眼疲劳的缓解方法

1.眼部按摩:用手指轻轻地按摩眼部周围的穴位,以促进眼部血液循环。另外,用食指指腹轻压眼球,旋转按摩,也能缓解眼疲劳。

2.热敷:用温热的毛巾敷在眼睛上,可以促进眼部周围的血液循环,缓解眼疲劳。

3.多眨眼睛:眨眼的动作能让眼球表面保持湿润,减轻眼部疲劳。如果觉得太干可以滴点眼药水。

4.保持良好的用眼习惯:不要长时间盯着手机电脑等电子产品,每隔半个小时就需要休息一下眼睛。可以起来走动一下或者做做眼保健操,多看看远处的绿色植物。

5.多吃蔬菜水果:多吃新鲜的蔬菜水果,可以补充人体所需的维生素和微量元素。对于缓解眼疲劳也有很大帮助。

6.调整坐姿:无论坐着还是躺着都要尽量调整好自己的坐姿,不要弯腰驼背、离桌子太近或靠在墙上。因为不良的姿势会导致眼睛疲劳和视力下降。

四、总结

眼疲劳是一种常见的眼部问题,主要由于长时间使用电子设备、不良的用眼习惯、缺乏休息等原因导致。本文详细介绍了眼疲劳的原因、症状以及缓解方法,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更好地保护眼睛健康。我们应该注意保持良好的用眼习惯和作息时间,同时采取适当的措施缓解眼睛的疲劳感。如果眼疲劳症状严重且持续时间较长,应及时就医寻求专业的医学治疗。

分享到:
下一篇:很抱歉没有了
版权声明:
1、大众健康报网页所涉及的任何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报导、图片、声音、录像、图表、广告、域名、软件、程序、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的版权均属大众健康报网和资料提供者所有。未经大众健康报网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引用、复制、转载、摘编或以其他任何方式非法使用大众健康报网的上述内容。对于有上述行为者,大众健康报网将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2、凡本网注明“来源:大众健康报”或带有大众健康报LOGO、水印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频视频稿件,版权均属大众健康报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单位和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
相关链接
国家卫生健康委
四川省卫生健康委
各州市卫生健康委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