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范围内,有许多人因为缺乏手部卫生而患病,甚至因此失去生命。
在不洗手的情况下,人的一只手可附着几十万个病菌(指甲里的更多),用清水洗手仅能带走少量病菌,用肥皂、洗手液清洁却可清除手部大多数病菌。
在医疗机构中,手卫生更是预防医院内感染的最简单、最有效、最经济的手段。
医务人员的手,可作为主要媒介,造成病原体和微生物的传播,引起医院感染、医源性感染、甚至医院感染暴发等问题。据文献报道医院感染病例主要为接触传播,经医护人员手传播细菌而造成的医院感染约占30%。
在日常生活中,最易接触微生物的部位是双手,因此手部清洁是避免感染的基础。有许多儿童还存在吃手指、咬手指的习惯,而儿童的免疫机制发育尚不完善,手部细菌通过口腔进入人体内,极易导致儿童生病。勤洗手通过减少手部病菌量,降低儿童感染各种病毒、细菌及寄生虫的风险,为儿童提供一个健康的童年。
什么是手卫生
手卫生是指所有手部清洁行为的统称,是指正确洗手和避免手部传播细菌、病毒等致病微生物的一系列健康行为。它包括医务人员洗手、卫生手消毒、外科手消毒。
为什么要进行手卫生
正确的手卫生可以减少细菌、病毒、寄生虫等病原体在人际之间传播,预防流行性疾病的发生和传播。同时,手卫生也可以预防食物、药品、医疗器械污染,保障人们的健康和生命安全。
手卫生的时间和场所
手卫生的时间和场所要根据不同的情况来判断。
医疗机构人员(要掌握手卫生的5个时刻:即两前三后):①接触患者之前;②在清洁/无菌操作之前;③可能接触患者体液之后;④接触患者之后;⑤接触患者周围环境之后。
患者和患者家属:①接触医疗机构环境、物体表面后;②照顾患者前后;③离开医院后;④回家后。
社会中人群:①饭前或用手拿食品、药物前;②大小便后;③咳嗽、打喷嚏、擤鼻涕或接触任何体液后及手部有明显污染物时;④摘戴隐形眼镜、揉眼睛前及做家务、室外玩耍或与宠物玩耍、接触钱币、接触公共物品后;⑤从医院归来或接触病人后。
正确的手卫生方法
洗手前应将手上的首饰、手表等物品脱下来,流动水下洗干净。再用流动水湿润双手,涂抹洗手液或肥皂,按照七步洗手法洗手,详细揉搓步骤如下:
注意事项
预防疾病,“手”当其冲,掌握正确的洗手方法和注意事项, 能够有效地防止病原体的传播。让我们共同努力,呵护健康,从手开始,使之成为日常生活中的一种健康习惯。(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〇〇医院健康医学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