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健康网 > 健康科普
热点排行
血透患者如何科学饮水?
2024-02-20 13:31:16
作者:祝妹芬
作者单位:南宁市第八人民医院
对于进行血液透析(简称血透)的患者来说,了解如何科学饮水是至关重要的。水分摄入与透析效果和身体健康密切相关,正确的饮水习惯有助于提高生活质量。本文将详细介绍血透患者如何科学饮水,帮助您更好地管理身体水分。

一、血透患者的饮水原则

对于血透患者而言,饮水是日常护理中至关重要的一环。为了确保身体健康,患者需遵循一定的饮水原则。首先,要严格控制每日总摄入量,根据体重、尿量以及透析频率进行调整。一般来说,每日总摄入量应为1000ml至1500ml,有助于维持身体水分的平衡,避免水肿和心血管负担加重。

其次,患者需特别关注钠盐的摄入量。低盐饮食对血透患者至关重要,每日钠盐摄入量应控制在2-3克以内。减少盐分的摄入不仅能减轻口渴感,降低高血压和心血管疾病的风险,还有助于改善透析期间的不适感。

此外,合理摄入钾、磷也是患者需要注意的要点。血透患者应避免摄入过多富含钾和磷的食物,如香蕉、橙子、坚果、动物内脏等。合理搭配食物,控制钾、磷的摄入量,有助于预防高钾血症和磷代谢紊乱等并发症的发生。

最后,养成定时饮水的习惯也十分重要。血透患者应避免一次性大量饮水,遵循少量多次的原则,每次透析前体重增长控制在2-3公斤以内。规律饮水有助于保持身体水分的平衡,预防脱水或水肿。

二、如何科学饮水?

1. 关注每日尿量:了解每日尿量有助于评估水分摄入是否合适。对于无尿或少尿的患者,应严格控制水分摄入,以避免加重肾脏负担。同时,关注尿量的变化也有助于及时发现潜在的健康问题。

2. 餐食搭配:选择低盐、低脂、低钾的饮食,适当增加优质蛋白质的摄入,如鱼、瘦肉、蛋等。合理搭配主食和蔬菜,有助于提高饱腹感,控制水分摄入。此外,餐食搭配合理也有助于维持营养均衡,提高身体的抵抗力。

3. 饮用水的选择:尽量选择低钠、低矿化的饮用水。避免饮用含糖饮料,以免增加热量摄入和加重口渴感。同时,避免饮用含有咖啡因或酒精的饮料,这些饮料可能加重脱水或引发其他健康问题。

4. 增加水分摄入的技巧:在日常饮食中适当增加汤类、果汁等饮品,以满足身体对水分的需求。此外,保持室内空气湿润、避免过度运动出汗等也有助于增加水分摄入。在使用空调或暖气时,室内空气容易变得干燥,这时可以使用加湿器来保持室内湿度适中。在运动时要注意控制运动强度和时间,避免出汗过多导致脱水。

5. 观察身体信号:注意观察自己的身体信号,如口渴、疲劳、头晕等,以便及时发现水分失衡的状况。当身体出现这些信号时,应及时补充水分或调整饮水计划。同时,也要注意观察体重的变化,以便及时调整水分摄入量。

三、如何应对口渴?

1. 含冰块或嚼口香糖:在口渴时尝试含一块冰块或嚼口香糖,有助于刺激唾液分泌,缓解口渴感。这种方法简单易行,对大多数人来说都是有效的。但需注意,冰块温度不宜过低,以免刺激口腔黏膜;口香糖口感应选择清爽类型,避免含有过甜成分的品种。

2. 调整透析液温度:将透析液温度调低至35-36摄氏度左右,有助于减轻口渴感。但需注意,此方法可能对部分患者效果不明显。同时,过低的透析液温度可能增加患者的不适感,甚至导致寒战等不良反应。因此,在使用此方法时应根据个人情况谨慎选择。

3. 中医调理:中医认为口渴与体内津液失衡有关,患者可寻求中医帮助进行调理。通过中药调理、针灸等方法,改善体内水液代谢,缓解口渴症状。中医调理可能对部分患者有效,但需注意选择正规医疗机构进行治疗,以免造成不必要的损伤。

4. 心理调适:保持乐观的心态,积极面对疾病,通过听音乐、阅读等方式转移注意力,减轻口渴感。心理调适对于缓解口渴症状具有积极作用。在面对疾病时保持乐观心态有助于减轻焦虑和不适感,从而提高生活质量。

5. 规律作息:保持规律的作息时间有助于调节身体的内分泌系统,从而改善口渴症状。建立规律的作息习惯有助于调整生物钟和睡眠质量,使身体各系统得到充分休息和恢复。

四、总结与建议

血透患者需科学饮水,这不仅影响透析效果,还与降低并发症风险息息相关。为确保水分平衡,患者应关注每日尿量,选择低盐、低脂、低钾食物,并避免摄入过多富含钾和磷的食物。此外,饮用水的选择也很关键,应尽量选择低钠、低矿化的饮用水。若出现口渴症状,有多种方法可尝试缓解,如含冰块、嚼口香糖、调整透析液温度、寻求中医调理、保持乐观心态和规律作息等。最重要的是,患者应与医生保持密切沟通,根据个体情况调整饮水方案,确保身体的健康与水分平衡。

分享到:
版权声明:
1、大众健康报网页所涉及的任何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报导、图片、声音、录像、图表、广告、域名、软件、程序、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的版权均属大众健康报网和资料提供者所有。未经大众健康报网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引用、复制、转载、摘编或以其他任何方式非法使用大众健康报网的上述内容。对于有上述行为者,大众健康报网将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2、凡本网注明“来源:大众健康报”或带有大众健康报LOGO、水印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频视频稿件,版权均属大众健康报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单位和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
相关链接
国家卫生健康委
四川省卫生健康委
各州市卫生健康委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