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活中你是否遇到过天旋地转、恶心呕吐、好像跌入时空隧道的感觉?没错这就是“眩晕”的体验,眩晕容易反复发作,而且是一种比较容易被忽略的病症。那么眩晕究竟是怎么回事?让我们来看看中医对眩晕的认识吧!
一、中医认识眩晕
眩晕是患者自身感觉头晕眼花、看物体好像在旋转、动摇为主要症状的病症。程度比较轻的患者发作时间也比较短暂,在经过平躺或者闭眼休息片刻之后,就能够缓解;程度比较严重的患者感觉到起伏不定,甚至无法站稳,并且伴随着恶心呕吐和昏倒的症状。中医认为眩晕频繁发生和忧郁、烦躁的情绪,不规律地饮食以及气血虚弱有关。发病机制是风、火、痰、瘀打破机体平衡,或气血虚弱导致清窍失养。中医将眩晕分为:第一,肝肾阳虚,肝阳上亢型,典型症状是头脑发胀眩晕、面色发红、烦躁易怒、出现睡眠质量障碍、患者的舌头发红、脉象弦硬。在治疗时,需要以滋补肝肾之阴、恢复肝脏元气为主。第二,气血亏虚证,典型症状是,患者会感觉到头晕目眩,尤其是起身时程度加剧、面色发白、嘴唇和指甲失去光泽、感觉到心慌气短、身体疲倦、脉细。治疗需要着重补气养血、补益心脾。第三,肾精不足证,主要症状是眩晕、精神状态萎靡不振、感觉到腰膝酸软、记忆力下降、遗精耳鸣;阳虚者四肢发凉、舌质淡;阴虚者舌质发红、感觉烦热。治疗时需要着重补肾,补充肾脏元气。第四,痰湿中阻证:主要表现为眩晕、伴随着胸闷、恶心呕吐、舌苔发白、食欲不振的情况。治疗时需要祛除湿气、化痰、调节阴阳平衡。
二、中医治疗眩晕
(一)穴位敷贴
将吴茱萸和醋研磨调和,制作成敷贴,贴在足底涌泉穴,对治疗阴虚阳亢型眩晕效果良好。将定眩方研成粉末,贴敷在太阳穴、大椎穴和风池穴等位置,能够疏解体内风热,起到清肝定眩的作用,对治疗痰湿中阻型眩晕效果良好。
(二)针灸治疗
中医针灸特色疗法,通过针刺和艾灸相结合的方法刺激特定穴位,能够疏通体内阻塞的经络、调节人体阴阳平衡、改善气血、扶正祛邪,从而消除眩晕的症状。通过针刺百会穴和风池穴,能够改善头部气血,达到耳听目明的效果;针刺肝俞穴和肾俞穴,能够补益肝肾,恢复肝肾的元气;通过针灸足三里能够补充气血。同时再配合督脉灸等方法,艾灸神阙、风池、丰隆、太溪、三阴交、关元等穴位,能够达到强健脾肾、活血化瘀、强健身体的作用,降低眩晕复发的几率。
(三)穴位按摩和耳穴压豆
日常生活中患者可以自己按摩印堂、百会、风池、天柱等穴位,通过刺激穴位,梳理经络之气,达到通经活络,改善眩晕的效果。耳穴压豆是使用王不留行籽等球状物贴压刺激耳穴的一种方法,通过刺激耳廓穴调节脏腑功能、改善气血情况,从而缓解眩晕,可选用皮质下、交感、神门、肝、肾、心等耳部穴位进行按压。
(四)中药辩证治疗
针对不同的眩晕类型,采用不同的中药汤剂进行治疗,常用的汤剂有天麻钩藤饮、益气聪明汤、补中益气汤等。
三、日常生活预防和改善眩晕
第一,在日常生活中需要做到劳逸结合,每日保持充足睡眠,尽量避免熬夜,而且需要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选择高度适宜的枕头。同时应该注意工作和学习体位,在长时间工作和学习之后,应该轻柔地转动颈部,放松颈部肌肉,改善头部血供水平。
第二,饮食中应该多吃一些补充钙元素的食物,其实总体保持清淡,富含营养,可以多吃一些豆制品、谷物、核桃等富含蛋白质和镁元素的食物,能够起到稳定神经系统的作用。
第三,在日常生活中需要保持健康的心理状态,避免情绪波动过大,防止七情导致的内伤,保持乐观、积极向上的状态。
第四,在日常生活中应该进行适当的运动锻炼,增强机体的免疫力。
小结
眩晕在日常生活中比较常见,可发生于各个年龄段,而且极易被人们忽视,容易反复发作。进行中医治疗能够对眩晕进行辨证,调节身体营养平衡,疏通经络和气血,降低眩晕反复的几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