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健康网 > 健康科普
热点排行
糖尿病患者的护理措施
2024-02-28 15:56:09
作者:洪华
作者单位:北海市卫生学校附属医院

医疗诊断技术的进步使确诊疾病的种类日渐繁多,糖尿病成为影响人们健康的一大隐患。均衡饮食、适量运动并保持正常体重是预防糖尿病的关键,严控血糖水平、合理膳食、定期锻炼并按医嘱使用药物是必要管理手段。了解糖尿病有助于更好地预防和管理,及时诊断和科学治疗是保持血糖稳定之关键,积极的生活方式能最大程度延缓疾病进展。
认识糖尿病
1.糖尿病的定义:糖尿病是一组由遗传和环境因素相互作用而引起的慢性代谢性疾病,由于胰岛β细胞不能正常分泌胰岛素,导致胰岛素相对或绝对不足,引起体内糖、蛋白质、脂肪、水和电解质等一系列代谢紊乱。其特征为血液中含糖量过高及尿中有糖,久病可引起多系统损害。
2.糖尿病分型:糖尿病根据发病机制不同,可分成1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妊娠糖尿病和特殊类型糖尿病四型。由于不同类型糖尿病的病因和发病机制不同,护理策略也应有所区别。
3.血糖的正常调控:正常情况下,餐后食物可分解成葡萄糖进入血液并促使胰岛素的释放,胰岛素则协助细胞吸收葡萄糖,使其能够用于能量生产。当血糖升高时,胰岛素的分泌会相应增加以维持血糖处于正常范围内。
4.糖尿病的发生机制:1型糖尿病多见于青少年或儿童期间,是由于免疫系统受到攻击破坏了胰岛素分泌所致,需要注射胰岛素来维持正常血糖水平;2型糖尿病通常在成年人中发生,与遗传、生活方式和肥胖等因素密切相关,是由于胰岛素的产生不足或是细胞对胰岛素的反应减弱所致,初始阶段可通过改变饮食、增加运动来管理,但随着病情的发展有时也需要药物治疗。
糖尿病患者的护理措施
1.定期监测、记录血糖数据:餐前、餐后和睡前定期监测血糖水平是日常护理重要环节,数据有助于医护人员更好地了解患者的血糖波动情况,为调整治疗方案提供参考。
2.合理饮食,控制餐后血糖及总热量:护理人员应向病人介绍饮食治疗的目的、意义及具体措施,使病人积极配合,以取得最佳效果。合理搭配碳水化合物、脂肪和蛋白质;分餐进食以避免大量高糖分食物的摄入,降低餐后血糖峰值。
3.运动指导:适量运动:有助于血糖的吸收,增加机体对胰岛素的敏感性,有助于血糖的控制。运动项目(全身性、低强度、简单易行)如:散步、慢跑、骑自行车、打球、打太极拳。 运动时间:不宜空腹运动,安排在餐后 60~90分钟开始。运动量:最大安全心率=170-年龄;运动持续时间可自10分钟开始,逐步延长至30~40分钟),运动频率每周锻炼3~5次为最适宜,每次不少于20~30分钟,一般不超过1小时,以防低血糖反应。
4.体重管理:标准体重(kg)=身高(cm)-105;体型=(实测体重-标准体重)÷标准体重×100%;消瘦体型:小于标准体重10%以上;理想体型:标准体重±10%范围内;超重体重:大于标准体重10%以上。超重及肥胖患者需通过合理膳食及运动来控制体重。
5.教育和心理支持:做好健康教育,向病人介绍糖尿病相关知识,让病人了解和认识糖尿病,正确对待疾病;帮助病人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让病人坚信,糖尿病虽不能根治,但如果控制良好,仍然可以有正常人同样的寿命。使病人保持安定、平和的心理状态,积极配合医护人员有效地治疗糖尿病。
6.并发症监测与防控:糖尿病患者应定期检查血压、胆固醇和心电图,采用合适药物治疗、控制高血压及高胆固醇;定期进行眼科检查,及早防控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等眼部并发症;要关注并监测感觉丧失、疼痛等神经病变症状。
7.药物治疗管理:若患者需要药物治疗,应遵医嘱正确用药并定期复查血糖及其他相关指标。患者生病、感染或手术等特殊情况下,应与医生密切合作,此时可能要根据具体情况调整口服药物或胰岛素剂量;即便是在生病时也要保持药物治疗,不可随意停药,但可能需遵医嘱调整剂量。
8.低血糖的处理:应随身携带糖果、果汁等可快速吸收的碳水化合物,告知亲友低血糖的症状和处理方式。怀疑发生低血糖反应时,应立即检测血糖以明确诊断,如果无检测血糖条件时,所有怀疑为低血糖反应的患者应先按低血糖处理。血糖低于3.9毫摩尔/升者应给予处理,低血糖发生较轻的病人,可用糖水或果汁饮用,也可食用水果、饼干等。在糖尿病护理的道路上,就让我们共同携手为健康而奋斗!

分享到:
下一篇:很抱歉没有了
版权声明:
1、大众健康报网页所涉及的任何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报导、图片、声音、录像、图表、广告、域名、软件、程序、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的版权均属大众健康报网和资料提供者所有。未经大众健康报网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引用、复制、转载、摘编或以其他任何方式非法使用大众健康报网的上述内容。对于有上述行为者,大众健康报网将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2、凡本网注明“来源:大众健康报”或带有大众健康报LOGO、水印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频视频稿件,版权均属大众健康报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单位和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
相关链接
国家卫生健康委
四川省卫生健康委
各州市卫生健康委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