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流行病学调查研究表明,痛风在我国的患病率为1~3%,以男性为主要患病的群体,女性患病阶段多为绝经期后。且受近年来饮食习惯的改变,该疾病的患病率呈逐年递增趋势,且患病群体逐渐趋于年轻化。痛风属于晶体性关节病,受尿酸排泄减少以及嘌呤代谢紊乱影响所致,是由尿酸大量聚集成尿酸盐结晶在关节内沉积,会刺激到关节,导致关节发生炎性反应,引发关节疼痛、红肿等临床表现。且疾病多在清晨或午夜间起病,疼痛程度多较重,如咬噬样、刀割样以及撕裂样。
饮食与痛风的关系
而诱发痛风发生的最主要因素为机体尿酸升高。尿酸属于嘌呤代谢的终末产物,机体内大多数的尿酸来自细胞核蛋白分解代谢,少部分是由于饮食中摄入大量的高嘌呤食物。尿酸在血液中多以尿酸单钠盐的游离态形式分布,又称血尿酸。近年来随着社会整体生活水平的提高,浓肉汁汤、动物内脏、海鲜成为餐桌上常见的食物,而这些均属于高嘌呤食物,同时,还有我们经常食用的菜花、蘑菇、菠菜、莴笋等也属于嘌呤丰富的蔬菜。在炎热的夏季,年轻人更喜欢在聚餐时食用小龙虾、烤串、啤酒,这类饮食极易造成尿酸超标。海鲜和酒精类饮品的搭配更是增加尿酸水平的罪魁祸首。在正常的情况下,机体内的尿酸为平衡的水平,一旦摄入过多的嘌呤,导致尿酸生成量过多或无法及时被机体代谢造成体内尿酸潴留过多,会导致人体体液变酸,对人体细胞的正常功能造成影响。含酒精饮品自身不会造成尿酸的产生,但对尿酸的排泄有抑制效果。
痛风与高尿酸血症的区别
痛风与高尿酸血症属于慢性、连续的生理、病理过程,两种疾病不能同日耳语,临床表现具有一定的差异性。在很多人的认知里,认为痛风就是高尿酸血症,这是错误的。高尿酸血症期间患者多无典型临床表现,仅能通过定期的体检对血尿酸水平进行监测而发现。但有相关学者曾提出,如人们在睡前出现异常口渴,异常腰痛,频繁起夜,身体出现水肿,睡前排尿异常、尿液颜色为浓茶水色,甚至有大量浮沫,应及时就医检查尿酸水平。尿酸升高者并不一定会诱发痛风,部分患者发生痛风前,其高尿酸血症已经出现了数年甚至数十年。而一旦延发为痛风阶段,患者会发生长痛风石、关节疼痛等情况,对肾脏功能、关节骨质造成损害。
如何控制尿酸水平
诸多学者研究证实,痛风以及高尿酸血症是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高血压、慢性肾病等疾病的独立危险因素,是过早死亡的独立预测因子。为了保障生活质量,降低痛风与其相关并发症发生风险,专家建议将血尿酸水平控制在240~420μmol/L。对于患有痛风和高尿酸血症者,应对其做好健康宣教,监督其定期做好血尿酸水平监测,通过药物或改变生活习惯等手段控制血尿酸水平。
如患者血尿酸升高程度较低,多数情况下能通过调控生活方式、饮食习惯对患者的体重进行控制,长期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能使血尿酸水平有效降低。对于高尿酸血症患者,除了遵医用药外,戒烟戒酒,减少高糖、高嘌呤、高热量饮食的摄入,配合规律的运动,提高饮水量,能使病情得到有效控制。对于伴有心血管疾病或存在心血管危险因素的高尿酸血症患者,当其血尿酸水平在480μmol/L以上时,应及时给予用药治疗。对于无心血管疾病或存在心血管危险因素的高尿酸血症患者,当其血尿酸水平在540μmol/L以上时,应及时给予用药治疗。促进尿酸排泄的常用药物为苯溴马隆,主要适用于高尿酸血症伴轻中度肾功能不全的患者,具体给药量需根据其肌酐清除率决定。当肌酐清除率在每分钟60mL以上,成人每日给药50~100mg,当肌酐清除率在每分钟45~60mL以上,成人每日给药50mg。给药后患者极易出现肝肾结石、尿酸结石等不良反应,需加强监测。对于肾功能正常的高尿酸血症患者,可给予磺吡酮、丙磺舒用药,给药后患者极易出现肝功能受损等不良反应,需加强监测。
综上所述,对于痛风的患者,需严格管理好其饮食习惯,做好尿酸水平监测,控制病情的发展,改善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