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后康复是指产妇分娩后的恢复过程,其目的在于帮助产妇恢复身体功能及健康,同时促进其身心调整与适应。分娩对于女性来说是一种特殊的经历,同时也是一项极具挑战性的身体工作,会对女性机体造成伤害,而通过产后康复可促进产妇机体康复,有效缓解分娩带来的不适和疼痛。此外,部分产妇在分娩会出现一系列并发症,如产后出血、乳腺炎、产后抑郁等,通过产后康复可减少相关并发症发生风险,有助于呵护女性健康。随着女性自我意识的不断加强,产后康复逐渐成为热门话题,那么产后康复的措施有哪些呢?我们一起来看一下。
产后康复
1.产后基础护理:产妇分娩后机体较为脆弱,可能出现一些异常情况,包括产后出血、子宫收缩不良等,会对女性健康造成极大影响,因此,分娩后需立即监测产妇各项生命体征,如心率、血压等,以评估患者身体状态。为产妇营造安静、舒适的休息环境,以保证产妇得到充分的休息,从而恢复体力、缓解疲劳。引导产妇及时排尿,以避免膀胱过度紧张而影响子宫恢复,如产后6~8小时产妇仍未排尿则通过热敷、按摩等方式诱导产妇排尿。保持营养均衡、摄入充足的水分,以避免形成便秘,如有必要可根据医嘱使用开塞露等药物。产后产妇会阴分泌物增加,因此需注意对产妇会阴的清洁,每日使用温水清洗会阴,同时勤换内衣、内裤及床单,以避免发生感染。
2.伤口或切口护理:如产妇存在会阴裂伤、阴道切口等产后损伤情况,需每日使用温水和无刺激性的清洁剂,轻轻清洁伤口周围皮肤,注意避免用力擦拭,以免刺激伤口。清洁完成后,需涂抹适量的抗菌药膏,以预防感染。可以将柔软的卫生巾或无纺布棉袋轻轻压在伤口处,以吸收恶露,但需每2~4小时更换一次,尽量保持伤口干燥。排尿后需使用温水冲洗阴道,以减少刺激与不适感。注意观察伤口愈合情况,如出现红肿、渗液、发热、异味等异常症状,需及时告知医生进行处理,以避免病情恶化,影响产妇机体恢复。
3.营养康复:妊娠与分娩都对女性机体造成了极大负担,且哺乳期产妇的营养需求明显增加,因此,营养康复是产后康复的关键环节。可适当进食流食,产后3~5天需保持水分摄入,促进肠道蠕动,饮食可从流食逐渐过渡至半流质饮食,例如肉糜粥、鸡蛋羹等,产后5~7天产妇即可根据情况进食营养丰富的食物,如鸡、鱼、鸭、排骨等。此外,蛋白质的摄取对产妇康复非常重要,因此可适当增加蛋白质的摄入来促进组织修复,减轻手术或分娩对身体的创伤。碳水化合物是身体的主要能量来源,因此,产妇需摄入足够的能量来促进自身修复与新生儿哺育。此外,需适当补充多种维生素和矿物质,尤其是维生素D、钙、铁和叶酸等。注意需尽量避免食用生冷、辛辣等刺激性食物,以避免增加产妇身体不适。
4.心理康复:分娩后女性机体内分泌环境发生改变,再加上环境、社会、哺乳等因素影响,可能出现抑郁情绪,甚至发展为抑郁症,对其家庭及本身都造成极大负面影响,因此,心理康复是产后康复的重要环节。可为产妇提供心理咨询与支持服务,倾听和理解产妇感受,并引导其学习情绪管理技巧,从而缓解情绪困扰,同时建立积极乐观的心态。此外,加强产妇及家庭成员的健康教育,让他们充分了解分娩后可能出现的问题与挑战,从而快速适应新的家庭角色与动态。
5.乳腺康复:乳房是女性重要器官之一,不仅在生育与哺乳中发挥着重要价值,同时还维持着女性内分泌平衡与身心健康。产后可通过按摩、热敷等方法加速乳腺血液循环,帮助乳腺组织恢复正常功能,促进乳汁分泌,以满足新生儿母乳喂养需求,同时避免发生乳腺炎、乳房肿块等情况。引导新生儿正确吮吸乳头,以避免堵塞乳腺,保持乳房清洁与干燥,每次哺乳或护理后使用清水擦拭乳房表面。如出现乳头干裂、破损或乳头疼痛等问题,可使用乳头护理产品进行护理。
6.康复运动:运动可帮助产妇恢复机体功能,从而保持身心健康。产后24小时内即可根据产妇身体情况引导产妇进行适当的室内活动,以促进子宫恢复及恶露排出,但需注意控制运动力度及时间,以避免对身体造成负担。后续产妇身体功能恢复后,需积极开展盆底肌康复训练,如凯格尔运动、瑜伽、提肛运动等,锻炼肛门与阴道,从而预防尿失禁和盆腔器官下垂等问题。顺产产妇产后骨盆变化较大,耻骨连接处张开,尾骨向后翘2厘米左右,若不及时修复,盆底会一直处于打开状态,而盆腔内多个器官会随着打开的骨盆而发生改变,因此需及时开展康复运动来促进骨盆修复。例如收腹提肛运动、仰卧起坐、瑜伽等,可促进血液循环,改善盆底肌松弛情况,有利于产后骨盆修复。
小结
产后康复对于女性来说非常重要,通过产后基础护理、伤口或切口护理、营养康复、心理康复、乳腺康复、康复运动等一系列康复措施,可以帮助产妇恢复身体功能、建立健康心理、提高生活信心,对维护产妇整体健康及家庭幸福感具有积极意义,临床及家庭都需要给予足够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