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我国饮食、营养、运动等生活方式及社会经济生产模式的转变,在我国成人超重/肥胖率已超过50%,已位居世界首位。
什么是肥胖?
肥胖是一种多因素相互作用的慢性疾病,可以用以下其中一种方式来判断:
1.BMI数值:BMI=体重(kg)÷身高(米)2,在我国数值在24~27.9就叫超重,BMI≥28就可以诊断为肥胖症。举例:一名男性身高170cm,体重85kg,那么他的BMI=85÷(1.7)2=29.4。
2.测量腰围:以中国的标准是女性≥85cm,男性≥90cm,即称为腹型肥胖。体脂含量:男性≥25%,女性≥30%可判定为肥胖,常用方法需要到医院进行双能X线吸收法(DEXA)。
3.内脏脂肪面积(VFA):中国标准为≥80cm2即可诊断为腹型肥胖。常用方法需要到医院进行腹部CT和磁共振检查。
我们为什么会变胖?
根本原因:能量摄入>能量消耗。肥胖的发生包含了复杂的生物学、环境及社会因素、个体因素等,像一个人身处容易致胖的环境下(暴饮暴食、长期久坐、不爱运动等)则更容易导致肥胖。换句话说就是因为我们吃进去能量大于身体所消耗的能量,过多的能量转化成为脂肪在我们身体中大量堆积,从而造成肥胖。
肥胖会给我们带来哪些危害?
1.会出现高血压、糖尿病、非酒精性脂肪肝、血脂高所引起的心脑血管等疾病。
2.导致呼吸睡眠暂停综合征。肥胖患者过多脂肪沉积在颈部,在睡觉时呼吸道负荷加大,气道受压、塌陷和气流受阻,从而导致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
3.关节受累,肥胖加重了关节的负担,使得关节结构加速磨损、老化。
4.女性肥胖还可以导致月经失调、不育症、多囊卵巢综合征、妊娠糖尿病等。
5.抑郁与焦虑。
如何远离肥胖,享“瘦”健康?
1.饮食干预:增加新鲜水果和绿色蔬菜以及优质蛋白的豆类、奶类、鱼肉等摄入;适当控制油、盐、糖等摄入,像盐的摄入每天不超过5g,油的摄入不超过25~30g;糖的摄入最好控制在25g以下;同时减少腌制、烟熏、油炸食品的摄入;吸烟患者需戒烟戒酒,鼓励多饮水。
2.运动干预:(1)强调“一天24小时”行为管理模式,根据个体情况合理选择运动时间和频率。(2)减少久坐时间,每30分钟活动一次,形成规律的短时间慢走或简单的抗阻运动。(3)让身体适当出汗,每周进行≥150分钟的中等强度的有氧运动,如慢跑、跳绳、游泳等,每天最少达到6000步。同时每周不少于2~3次的抗阻运动(举哑铃、弹力带等),采用有氧结合抗阻运动为宜。(4)步行或快走有助于延长寿命,有研究表明每天快走5~6分钟相当于延长预期寿命4年。
3.认知和行为干预:可以通过记录饮食和体重日记、饮食营养APP、运动打卡等方式,逐步学会食物的份量、进行科学合理的饮食搭配以及持之以恒的运动来改善体重。
4.药物干预:首先,通过生活方式干预效果不好者,经专业医生评估伴有各类并发症者,可考虑用药。其次,当运用BMI指数评估≥28kg/m²或者BMI≥24kg/m2且合并高血糖、高血压、血脂异常等并发症时,可在医生指导下进行药物干预。
5.手术治疗:手术治疗是针对重症肥胖的治疗手段。当成人BMI≥32.5 kg/m2且伴有各类并发症,或BMI≥37.5kg/m2无论有无并发症,在经生活方式和药物干预无效且有手术意愿者,经医生综合评估后可考虑手术治疗。
6.精神-心理支持:肥胖会带来自卑的负面心理,易诱发焦虑、抑郁障碍等精神异常。因此,在肥胖治疗中应注重家庭和同伴支持及心理疏导。
综上所述,肥胖的发病复杂,包含了复杂的生物学、环境及社会、个体等多因素,因此需要及时评估,尽早干预和治疗。医生方面应根据患者的个体差异和实际情况实施个体化的干预方案;患者方面则应主动了解疾病的相关知识,形成正确的健康理念,做到持之以恒和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从而提升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