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健康网 > 健康科普
热点排行
冬春季节,如何防治面神经炎
2024-03-01 14:36:38
作者:丁莉
作者单位:玉林市红十字会医院
李大叔在寒风刺骨的夜晚开着电车回家,第二天早上起床的时候发现一侧眼睛闭合不全伴随有口角歪斜,急忙去医院就诊,以为是发生中风了,去医院检查后确诊是面神经炎。

一、什么叫面神经炎

面神经炎也叫面神经瘫痪,是指在各种原因引起的非进行面神经异常所致的中枢性运动障碍,是以面部表情肌群运动功能障碍为主要特征的一种常见病,一般症状是口眼歪斜,它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不受年龄限制。 疾病病因 感染:感染性病变多是由潜伏在面神经感觉神经节内休眠状态的带状疱疹被激活引起。另外脑膜炎、腮腺炎、流行性感冒均可引起。 特发性:因为疲劳及面部、耳后受凉、受风引起。 神经源性:由于脑血管疾病,颅内、非创伤性神经源性引起。 创伤性:颅底骨折、颞骨骨折、面部外伤、外科手术及面神经分布区神经毒性药物的注射,如酒精、青霉素及肉毒素等药物是面瘫在创伤性原因中最常见的。 临床表现 很多病人往往于清晨洗脸、漱口时突然发现一侧面颊动作不灵、嘴巴歪斜。病侧面部表情肌完全瘫痪者,前额纹消失、眼裂扩大、鼻唇沟平坦、口角下垂,露齿时口角向健侧偏歪。病侧不能作皱额、蹙眉、闭目、鼓气和噘嘴等动作。鼓腮和吹口哨时,因患侧口唇不能闭合而漏气。进食时,食物残渣常滞留于病侧的齿颊间隙内,并常有口水自该侧淌下。由于泪点随下睑外翻,使泪液不能按正常引流而外溢。 如何与中风鉴别 在发病早期,给予糖皮质激素及营养神经的B族维生素治疗,急性期过后继续给予口服营养神经的药物治疗,以及给予正规针灸、理疗、功能康复等治疗,可以最大限度减轻后遗症。 该如何治疗及护理 眼部护理:急性期减少户外活动,保持眼部清洁;可用眼罩盖住患眼或涂抹眼药膏,预防结膜及角膜感染,尽量减少用眼。 饮食指导:因面瘫至咀嚼不便,进食量减少,故要加强饮食调护,少量多餐;多食新鲜蔬菜、水果、豆类、鱼类。有味觉障碍的患者应注意食物的冷热度;避免坚硬的食物;尽量将食物放在健侧舌后方,细嚼慢咽;注意饭后及时漱口,保持口腔清洁。中医认为,面神经炎的发生可能是寒风袭经络所致,而油腻食物不利于寒风的疏散,导致面神经炎难以治愈。因此,饮食应忌辛辣、油腻,忌吸烟、喝酒。 休息指导:急性期应适当休息,面部要保暖;睡眠时勿靠近窗边,以免再受风寒;由于病侧眼不能闭合,所以睡眠和外出戴眼罩,白天使用眼药水滴眼,避免感染;勿用冷水洗脸,保持乐观情绪。 急性期治疗:肾上腺皮质激素治疗,可用泼尼松或地塞米松静脉滴注一个疗程;口服维生素B1或B12、口服甲钴胺;肌肉注射维生素B1、B12等,使用阿昔洛韦抗病毒治疗。遵医嘱按时按量服药;服用强的松者要严格执行医嘱,配合护胃药的使用,不可随意增减剂量,并注意有无胃肠道副作用,有消化性溃疡的患者,注意大便隐血的监测,对有糖尿病的患者注意血糖的监测,营养神经及扩张血管药物,宜餐后服用;忌服热性补药,忌食刺激之物。 理疗和针灸:通过超短波透热疗法,红外线照射,以促进炎症的消散。针灸主要刺激太阳,下关,颊车,合谷等穴位,以恢复面部肌肉的功能。 康复训练:急性期可以对着镜子用手按摩瘫痪的面肌;当神经功能开始恢复时,即可对面肌开始恢复,需做面肌的肌力训练,以训练表情肌为主,做睁眼、皱额、吸吮、翘嘴唇、开口笑、提嘴角、吹口哨、噘嘴唇、拉下颌等动作,每次约20分钟,每日2-3次,直至最终康复。还可对患侧进行热敷,促进局部血液循环。每日面部热敷3-4次,防止烫伤;因面部肌非常薄,按摩用力适度、每日上、下午各一次。 日常护理:患病后,应该保护患侧的面部,避免吹空调、冷水洗脸,外出要戴口罩、围巾。生活中还应注意避免再次受凉,保证充分的休息,睡眠要有节律,避免熬夜;平时加强训练,增强体质,加强抵御外邪侵袭的能力;夏季避免头部面部风口窗隙处睡眠,冬季注意面部及耳后保暖;注意精神调摄,喜怒有节,保持心情愉快;注意饮食宜营养丰富、清淡易消化,忌生冷、肥甘、刺激性强的食物,禁烟酒。家人应帮助缓解患者紧张的情绪,情绪稳定,身心都处于最佳的治疗状态,有利于提高治疗效果。

分享到:
下一篇:很抱歉没有了
版权声明:
1、大众健康报网页所涉及的任何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报导、图片、声音、录像、图表、广告、域名、软件、程序、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的版权均属大众健康报网和资料提供者所有。未经大众健康报网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引用、复制、转载、摘编或以其他任何方式非法使用大众健康报网的上述内容。对于有上述行为者,大众健康报网将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2、凡本网注明“来源:大众健康报”或带有大众健康报LOGO、水印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频视频稿件,版权均属大众健康报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单位和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
相关链接
国家卫生健康委
四川省卫生健康委
各州市卫生健康委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