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健康网 > 健康科普
热点排行
身体健康从保护肾脏开始
2024-03-06 16:43:02
作者:方梁
作者单位:  柳州市人民医院血透室         

尿毒症是慢性肾脏病终末期,听起来似乎很遥远,其实不然。有研究报道,目前我国约有1.2亿的慢性肾脏病患者,成人慢性肾脏病患病率高达10.8%,其中2%的人可能患有尿毒症。且尿毒症、肾衰竭分布于各个年龄阶段,包括年轻人。尿毒症治疗难度大,费用高,我们需要防范于未然。究竟是什么伤害了我们的肾?又有哪些人易患尿毒症呢?

以下伤肾行为你占了几样?

1.熬夜:中医认为:熬夜伤阴气,伤肝,而肝肾同源,因此,熬夜也很容易造成对肾的伤害。

2.乱吃药:“是药三分毒”,不同的药有不同程度的毒副作用。研究表明,约25%的肾功能衰竭患者与药物的肾毒性有关。青霉素类、含磺胺类成分的抗生素药物;布洛芬等非类固醇的止痛药;血管收缩素转化酶类降压药都可能损伤肾脏,一定要注意合理使用。另外,不要盲目相信一些偏方、土方,以免增加肾脏负担。

3.久坐憋尿:经常久坐憋尿,会使多余的水分和废物不能及时排出体外,长时间的滞留会使得膀胱内压力过大,滋生细菌,引起尿路感染,甚至诱发尿毒症。

4.压力过大:工作和生活压力过大容易导致神经长时间处于紧绷状态,身心疲惫,引发肾虚症状。

5.运动过度:部分人运动过度之后会出现肌肉损伤,严重的可能出现横纹肌溶解,进一步出现肌红蛋白尿,也就是会发现尿液像浓茶色。这时就有可能出现急性肾小管坏死,是一种急性肾损伤,甚至有些病人可能出现急性肾衰竭,需要透析治疗。因此,尽管运动是非常健康的生活方式,但一定要适量,并遵循循序渐进,量力而行的原则,避免运动过量导致的肾衰竭。

6.酒后喝浓茶:很多人认为酒后喝杯浓茶可以解酒,事实证明,这种方法非但无效,还会伤肾。专家表示,茶叶中的茶碱有利尿作用,酒精未能分解便从肾脏排出,会使其受到乙醇刺激,损伤肾功能。

7.不合理饮食:高油脂、高糖的食物确实诱惑很大,不但容易引起高脂血症,还会增加患肾病的风险。另外,高钠饮食也会增加肾脏负担。特别是现在冬季,重口味的火锅料理,腌菜、腊肠、腊肉等腌制食品较多,很容易导致盐摄取过多。建议:在饮食上,多吃些清淡食物,可以多采用蒸、煮等烹调方式;利用葱姜蒜等调料提升菜的口感,减少盐、酱油的使用。

以下常见的疾病也会诱发尿毒症

1.慢性肾脏疾病:尿毒症的主要原因就是肾病。肾病患者的肾功能会有所衰竭,若得不到积极治疗,可能会很快演变成尿毒症。建议:在肾病的早期,我们可以通过药物来保持其稳定,控制其发展,延迟尿毒症的发生。

2.泌尿系统疾病:尿路感染大多由细菌直接侵袭所致,泌尿道感染若未及时治疗或治疗不彻底,病原菌会经由尿道上行至膀胱,甚至输尿管、肾盂,诱发肾盂肾炎,乃至迁延进展为慢性肾脏病,就会有演变成尿毒症的可能。尤其是孕龄已婚妇女,尿路感染的几率非常大。

3.糖尿病:糖尿病微血管病变会引发糖尿病肾病,也是目前引起终末期肾病的首要原因,其概率可高达30~50%。建议:糖尿病患者要定时测量血糖,避免血糖波动大,加重肾脏损伤。

4.高血压:高血压患者血管内的血液压力增高,若有蛋白漏出,会破坏肾脏的滤网系统。久而久之,肾脏代偿性增大,造成恶性循环,难以逆转,直至肾衰竭。据统计发现,患有高血压5年以上的患者,25%会出现早期肾损害,18%会导致肾功能不全。而尿液中的蛋白越多,说明肾脏损伤的越厉害。所以高血压患者要注意合理使用降压药,降低尿蛋白。

尿毒症治疗难度虽然大,但如果及时发现,积极治疗,也能控制病情甚至痊愈。因此,出现以下症状要小心:贫血、水肿、排尿异常、胃肠道不适、血压升高等。尿毒症患者早期偶尔还会出现困倦疲乏、四肢酸软、容易抽筋、月经不规则、性功能减弱等症状,这类症状不会持续性发生,在前期阶段只会偶发,也极易被忽视。

如何保护肾脏

1.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如多饮水、勤排尿,低脂饮食,清淡饮食,戒烟限酒,避免熬夜、劳累,日常注意保暖等。2.尽可能避免其他对肾脏有害的因素,如高血压、高血糖、高尿酸等。3.定期进行健康体检,以便早期发现、早期治疗。

分享到:
下一篇:很抱歉没有了
版权声明:
1、大众健康报网页所涉及的任何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报导、图片、声音、录像、图表、广告、域名、软件、程序、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的版权均属大众健康报网和资料提供者所有。未经大众健康报网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引用、复制、转载、摘编或以其他任何方式非法使用大众健康报网的上述内容。对于有上述行为者,大众健康报网将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2、凡本网注明“来源:大众健康报”或带有大众健康报LOGO、水印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频视频稿件,版权均属大众健康报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单位和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
相关链接
国家卫生健康委
四川省卫生健康委
各州市卫生健康委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