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梗全称为脑梗死,主要是因脑循环突然异常而引起的严重脑损伤,其发病机制尚不明确,具有发病急、病情危重、致死率高等特点,会对患者造成极大的危害;脑梗常见的病理特征是恶心、头晕和瘫痪,有些患者还会出现偏瘫的情况,对患者的肢体功能和语言功能造成一定的损伤,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该病属于一种急危重症,有可能会诱导脑出血,在发病后6h是脑梗的最佳救治时机,此时进行专业医疗干预,可提高救治成功率。因此,有效的脑梗诊断措施十分重要。大家肯定都听过CT,很多人比较好奇,脑梗靠CT都能检查出来吗?本文将带大家深入了解。
脑梗是什么?
脑血管疾病具有较高的致死率和致残率。有数据显示,居民病死总数中脑血管疾病占比高达20.0%,其中缺血性卒中占70~80%。缺血性脑卒中即脑梗,该疾病复发率高,初次梗死1 年后复发率高达17.1%,以动脉硬化型脑梗居多。由于患者动脉硬化导致血管变窄,其对应的供血区血液流量下降,组织血氧供应不足,损害患者的神经功能,引发脑梗。为降低脑梗的病死率、减小复发风险,早期诊断与规范治疗尤为重要。颅内、外动脉粥样硬化引发的梗死,其发病机制存在一些病理学差异。颅外动脉粥样硬化性梗死的主要机制是动脉栓塞,其中,穿支型血管粥样硬化而致的原位血栓形成是导致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重要原因。前循环中的脑中动脉粥样硬化多发生于脑中动脉,通过穿孔阻塞可引起皮质下梗死灶,其临床表现类似于小穿通血管病变的腔隙综合症,并可引起肢体活动和感官功能障碍。但是,当大脑前循环中的巨大血管被栓子堵塞时,就会形成一个巨大的梗死区,从而引起大脑皮质的失语和复视。然而,因为大脑的血管斑块是一种渐进的、缓慢的、伴随着侧枝循环的病变,所以大脑的一些皮质的功能可能会得到保护。通常,后循环的动脉硬化会波及到椎体的远端及基底血管。尽管有原位血栓阻塞的情况,但与血管病变有关的、与延髓、脑桥有关的中风,最多的原因还是穿支血管阻塞。大脑后动脉粥样一旦硬化,会通过穿支闭塞形成丘脑和中脑梗症状。同时,一旦发生后循环动脉栓塞,会导致小脑或枕叶或颞枕叶梗死,引发共济失调综合征和视野缺损症状。
脑梗为什么要检查?CT能检查出脑梗吗?
CT检查脑梗尚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对于轻型脑梗,6小时或者12小时之内,病理变化并不明显,CT检查显像不清晰,因此比较难以诊断出;对于重症脑梗患者,12小时后,通过CT可明确病情,因此一般脑梗需要12小时或以上才能在CT检查时体现出明显病灶。要想在6小时之内检查出轻症脑梗,可以使用核磁共振,CT不太容易做到,但是如若怀疑存在脑血管疾病,急性期内,CT可排除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等疾病,同样可以达到辅助诊断的目的。
这种检查方法已经不能满足临床对超早期脑梗的诊断和治疗要求。但在基层医院中,CT检查仍以常规平扫为主,因此,加强对超早期脑梗患者的CT平扫检查仍是十分必要的。在诊断中,除要把握以上3 个重要的影像学征象,还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 超急性期脑梗的一般CT信号都很微弱,要与健侧、周围区进行细致的对照。在实际工作中,除认真阅片之外,还要利用改变窗口宽度、窗口位置等方法对CT屏幕进行观察。窄窗宽度观测可提高对异常征象的检出率。2.CT检查时若有异常,可加做薄层图像检查。同时也要注意患者的体位,避免漏诊,特别是不要让显示脑中动脉的水平角度偏斜,这样才能避免遗漏脑中动脉的高密度征。3. 在CT图像工作站上应用逆向成像技术可提高诊断准确率。需要临床掌握上述重要的影像学征象,以确保诊断精确、有效。
综上所述,并不是所有的脑梗都能依靠CT检查出来,大家如若生活中有不适症状,比如头晕、头痛、肢体活动不灵活,需要及时前往医院就诊,配合医生检查,有问题随时询问医护人员,只有这样,才可以保证身体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