肿瘤是一种常见疾病,有良恶性之分。以往临床上关于肿瘤疾病的研究多集中在西医层面上,而中医对于肿瘤也有一定的研究。中医对于肿瘤的辨证主要包括表里、寒热、虚实等方面,以此对疾病的特点进行概括归纳,在疾病中发现普遍性矛盾,进而为肿瘤治疗提供依据。
表里辨证
对比肿瘤病变位置的深浅,可通过表里辨证加以了解。虽然肿瘤疾病多为里证,但由于抵抗力和免疫功能的减少,也容易出现外邪侵袭并发表证的情况。表证患者通常和发热、恶寒共同发生,表现为苔薄白、脉浮、鼻塞流涕、头痛等。表证一般可分为表实、表虚、表热等类型,表实主要是无汗,表虚主要是自汗、汗出恶风,表热主要是脉浮数、舌尖红、口渴、头痛、多汗、发热等,表寒主要是脉浮紧、苔薄白、项背强痛、无汗、恶寒等。里证一般为呕吐泄泻、便秘腹痛、烦躁口渴、潮热发热等表现,在肿瘤疾病中非常多见,可能出现寒热虚实、复杂交错的情况。里证也包括里实、里虚、里热、里寒等类型,同时也有寒热错杂、虚实错杂等复杂情况,因此需要做到准确的辩证分析。
寒热辨证
对病证属性的辨别通常依据寒热辨证,可据此制定温热药或寒凉药的治疗方针。寒证患者一般具有脉沉细、舌质淡、苔白、大便瘾、尿清长、四肢不温等表现。寒证可分为虚寒和实寒,而肿瘤患者一般虚寒居多,主要与年老肾虚、阳气不足、内伤久病有关。患者多为四肢不温怕冷、脉沉迟无力、舌淡、口淡、食少等。热证患者一般具有脉数、便结、舌红苔黄、尿少色黄、渴喜冷饮、发热面红、烦躁不安等表现。肿瘤热证也可分为虚热和实热,其中实热主要与痕久化热、湿热交杂、热毒内蕴有关。虚热在肿瘤后期多见,一般是久病造成阴津耗损,或是放疗导致热伤津液。寒热错杂的患者一般同时具有寒证和热证的症候,主要包括表热里寒、表寒里热、上寒下热等类型。也有一些患者会出现寒热真假、寒热转化等问题,应根据其他相关症状表现作出准确的判断。
虚实辨证
根据虚实可以对正气与邪气的盛衰强弱做出判断,从而制定泻实法邪、补虚扶正等不同的治疗方案。在虚实辨证过程中,主要参照舌象、脉象、病理、体质等信息。虚证的患者一般有脉无力、舌淡嫩、食少便清、精神萎靡、面色苍白或萎黄无华等表现。此种证型一般在素体虚弱、老年肿瘤久病、肿瘤中晚期患者中较为多见,基于不同症状,又可分成阳虚、阴虚、血虚等。实证的患者一般有脉有力、舌质苍老、苔黄干燥、腹痛而满、便秘、烦躁等表现。此种证型一般在素体体质较好、青壮年肿瘤、肿瘤早中期患者中比较常见,基于不同症状,又可分为寒凝、实热、血痕等。虚实夹杂也是一种常见的情况,是指同一个患者在相同时间内共同存在正虚、邪实两种表现,具体可分为虚证夹实和实证夹虚,应予以注意。另外还有虚实真假、虚实转化等问题,也不能忽略。
阴阳辨证
在肿瘤疾病的辨证过程中,阴阳辨证非常关键,明确辨别阴阳有利于提高肿瘤中医诊断的准确性。根据相关的中医理论,阴证通常包括虚证、寒证、里证,而阳证通常包括实证、热证、表证。阴虚证的患者通常表现为脉细数、舌红苔少或无苔少津、小便黄赤短少、大便秘结、盗汗、眩晕、额红、失眠、形体消瘦、五心烦热等。肿瘤患者的阴虚证具体分型一般有肾阴虚证、肝肾阴虚证、肺胃阴虚证等,按照不同的脏腑功能差异,也会有不同的具体表现。阳虚证的患者通常表现为脉微无力、尿少水肿、畏寒肢冷、少气懒言、尿清便洁等。肿瘤患者的阳虚证一般可分为脾肾阳虚证、肾阳虚证等,其中多见脾肾阳虚的证型。而通常濒死的肿瘤患者,还会出现亡阴亡阳的证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