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静脉分为浅静脉和深静脉两个系统,平常我们能看到的“青筋”就是浅静脉,深静脉血栓形成就是指血液在深静脉血管内不正常凝结,阻塞官腔,导致静脉回流障碍。全身主干静脉均可发病,尤其是下肢静脉,又以左下肢最多见。血栓形成后,血液不能有效回流,就像下水道堵塞,污水不能排除,造成堵塞,远处血液淤积、肢体肿胀,不通则痛,肿胀的肢体往往有不同程度的疼痛,下地行走时则更加明显。
二、为什么会发生深静脉血栓
血流滞缓:大多数静脉血栓均发生于血流缓慢的部位,下肢静脉内的血流几乎只有依靠肌肉泵的作用才能向心回流;在长期卧床条件下血流过分缓慢,易于血栓形成。
静脉壁损伤:静脉内膜损伤静脉是血管内给药的常用途径,各种刺激性溶液(如化疗药物、高深营养液或抗生素等;直接的机械损伤反复静脉穿刺或中长导管长期留置在静脉中,是静脉血栓发生的一个重要原因。
血液高凝:长期卧床、术中、术后及肢体国定等制动状态使静脉血流滞缓,以及烧伤、创伤及手术后引起的血流高凝状态。
三、血栓的高危人群
高危人群如果没有预防措施,患小腿DVT的机会为40%-80%、髋部骨折术后、下肢骨折及术后尤其是术中应用止血带、原发下肢血管疾病、高龄、女性、吸烟、糖尿病、肥胖、心功能不全以及以往有DVT形成史。
四、下肢静脉血栓的表现 疼痛:是最早的症状,主要因为血栓激发静脉壁炎症反应和血栓远端静脉急剧扩张,刺激血管壁内末梢神经感受器的缘故。大多出现在小腿腓肠肌,大腿或腹股沟区域。病人主诉下肢疼痛性痉挛或紧张感,活动后加剧,卧床休息或抬高患肢可减轻。 肿胀:下肢肿胀是最主要的或是唯一的症状,除少数因下腔静脉血栓形成而表现为下肢肿胀外,绝大多数为单侧下肢肿胀。 浅静脉血栓:是深静脉形成后继发性代偿反应。如果血栓累及深静脉主干,特别是髂-股静脉血栓段,可有明显的下腹部和腹股沟的浅静脉曲张。
五、下肢静脉血栓危害-肺栓塞
静脉血栓一旦脱落,可随血流静入并堵塞肺动脉,引起PE的临床表现(87%的栓子来源于下肢静脉)
六、发生深静脉血栓该如何护理
一般护理:嘱患者绝对卧床并抬高患肢30°,以利于静脉回流,减轻水肿。密切观察患肢周径及颜色变化,定期使用皮尺测量患肢周径大小以判断是否存在进行性肿胀,如患者出现患肢皮温增高、颜色变化及周径的持续增加,应及时通知医师并遵医嘱用药。加强静脉血管的保护,并积极预防患肢发生浅静脉炎。
体位:急性发病后10-14天内绝对卧床休息,禁止热敷、输液、按摩,抬高患肢。10-14天后可下床活动,穿弹力袜。行踝泵运动,以促进静脉回流。
疼痛护理:急性期瞩病人绝对卧床休息,抬高患肢使之高于心脏水平20-30cm,促进静脉血液回流,以减轻疼痛。疼痛时禁止热敷、按摩患肢,给予心理疏导,必要时给予镇痛药物。
饮食护理:进食粗纤维低脂饮食,保持大便通畅,避免腹内压增高,影响下肢静脉回流。
心理护理:由于患者及家属对疾病不了解,担心疾病的康复情况,而出现心理问题,如紧张、恐惧、心理压力较重等,不利于疾病的恢复。护士在护理过程中应予患者关怀和重视的态度,同时应做好解释及安抚工作,积极向患者及家属宣教疾病相关知识以及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尽可能减少患者顾虑,积极配合治疗。
日常护理:指导患者行握力训练球,指导患者每天3次行握力训练以增加静脉回流。同时鼓励患者每天喝水至少2 000 mL,及时稀释血液。同时指导患者及家属对静脉血栓临床症状的观察例如酸胀、疼痛等异常表现,一旦出现应及时就诊;在输液时可进行适当的被动按摩;在睡眠时应避免侧卧,以免一侧肢体长时间受压;保护患肢血管,预防浅静脉炎的发生。
梯度压力弹力袜:可以分解脚踝压力,腿部压力由下至上逐渐降低,腿部肌肉收缩使血管腔保持一定的压力,以维持下肢静脉血的良好循环和促进静脉血向心脏回流,减少静脉瓣膜所承受的压力,防止静脉淤血,同时,梯度压力弹力袜可以加快静脉血的流速,还能降低术后深静脉扩张风险,从而对血管内膜起到保护作用,避免血管壁损害,弹力袜可预防成人深静脉血栓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