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健康网 > 健康科普
热点排行
控制血压,守护心脏
2024-03-13 10:41:43
作者:廖驰林
作者单位:百色市人民医院心内科

高血压是动脉中血压持续升高的状况,常被称为“沉默的杀手”,因常无明显症状,却是心脏病、中风等严重健康问题的主要风险因素。控制血压对心脏健康至关重要。本文将探讨高血压的定义、危险因素、预防与管理方法,以及药物治疗和预防并发症的重要性。

什么是高血压?

高血压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疾病,通常被定义为收缩压(血液被心脏泵出时的最高压力)超过140毫米汞柱(mmHg),舒张压(心脏在放松时的最低压力)超过90毫米汞柱。在血压持续升高的情况下,会增加心脏负担,损伤血管壁,导致动脉硬化,增加心脏病和中风的风险。

高血压的危险因素

1. 不健康的生活方式。高盐饮食:摄入过多的盐会导致体内水分潴留,增加血压。高脂肪饮食:过多的饱和脂肪和反式脂肪可能导致动脉硬化,增加血压。缺乏运动:缺乏运动会导致体重增加,增加心脏负担,提高血压。(4)肥胖:肥胖与高血压密切相关,过多的脂肪会增加血管阻力,导致血压升高。

2. 遗传因素。家族史:如果有家族成员患有高血压,个体患高血压的风险会增加。

3. 年龄和性别。年龄:随着年龄增长,血管弹性下降,血压易升高。性别:男性在中年期更容易患上高血压,而女性在更年期后患病率也开始上升。

4. 其他疾病和药物。其他疾病:如糖尿病、肾脏疾病和睡眠呼吸暂停等都可能导致高血压。药物:某些药物,如非甾体抗炎药、激素类药物和某些缓解感冒的药物,可能导致血压升高。

5. 高龄。老年人:年龄增长会导致血管壁变硬,血管弹性下降,从而增加高血压的风险。

6. 妊娠期。孕产妇:孕期患有妊娠高血压或妊娠期高血压的女性,可能增加长期患高血压和心血管疾病的风险。

7. 高盐摄入。过量食盐摄入:食盐摄入过量会导致体内水分潴留,增加血压。

8. 饮酒和吸烟。过量饮酒:过量饮酒会导致血压升高。吸烟:烟草中的化学物质会损害血管内皮细胞,导致动脉硬化,增加血压。

高血压的预防与管理

高血压的预防和管理至关重要,以下是一些有效的方法:

1. 健康饮食。(1)低盐饮食的重要性:减少食盐摄入对于控制血压至关重要。建议每日盐摄入量不超过5克。(2)饮食多样化:摄入丰富的水果、蔬菜、全谷物和低脂肪乳制品,适量摄入优质蛋白质,如鱼、鸡肉和豆类。(3)限制饮酒:过量饮酒会增加血压,建议男性每日饮酒不超过两杯,女性不超过一杯。

2. 积极运动。(1)有氧运动的益处:如散步、慢跑、游泳和骑自行车等有氧运动可以增强心血管健康,降低血压。(2)开始并保持运动习惯:每周至少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或75分钟的高强度有氧运动。

3. 控制体重。(1)肥胖与高血压的关系:肥胖会增加心脏负担,导致血压升高。(2)健康的减重策略:通过健康的饮食和适度的运动,逐渐减少体重,可以有效降低血压。

4. 戒烟限酒。(1)吸烟与高血压的危害:烟草中的化学物质会损害血管内皮细胞,导致动脉硬化,增加血压。(2)酒精对血压的影响:过量饮酒会导致血压升高,建议限制酒精摄入量。

5. 减少压力。(1)压力与高血压的关系:长期的压力会导致身体激素水平异常,增加血压。(2)缓解压力的方法和技巧:如通过休息、放松技巧、良好的睡眠习惯和社交活动来缓解压力。

6. 定期监测。(1)定期测量的重要性:每年至少测量一次血压,及早发现问题并采取措施。(2)正确的测量方法:在安静状态下坐着,将袖带包裹在上臂上,保持心态平静,避免饮食、运动和吸烟等影响。

高血压的药物治疗

对于一些人来说,生活方式改变可能不足以控制血压,他们可能需要服用药物。常用的药物包括利尿剂、β受体阻滞剂、钙通道阻滞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等。

并发症与预防

高血压可能导致许多严重的并发症,包括心脏病、中风、肾脏疾病等。因此,控制血压和预防并发症至关重要。

结语

高血压是一种严重的慢性疾病,但通过健康的生活方式、定期监测和必要时的药物治疗,我们可以有效地控制血压,降低心脏病和中风等严重并发症的风险。希望本文能帮助读者了解高血压的重要性,采取适当的预防和管理措施,守护心脏健康。

分享到:
版权声明:
1、大众健康报网页所涉及的任何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报导、图片、声音、录像、图表、广告、域名、软件、程序、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的版权均属大众健康报网和资料提供者所有。未经大众健康报网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引用、复制、转载、摘编或以其他任何方式非法使用大众健康报网的上述内容。对于有上述行为者,大众健康报网将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2、凡本网注明“来源:大众健康报”或带有大众健康报LOGO、水印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频视频稿件,版权均属大众健康报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单位和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
相关链接
国家卫生健康委
四川省卫生健康委
各州市卫生健康委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