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健康网 > 健康科普
热点排行
如何科学预防脑梗塞
2024-03-20 11:45:07
作者:杨钟会
作者单位:桂林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脑血管病科

脑梗塞,也被称作缺血性卒中。通俗点说就是脑子里的血管被堵住了,大脑得不到血液和氧气,出现一部分区域脑细胞坏死,它已经成为一种严重威胁中老年人健康的疾病。该病发病率较高,难以彻底治愈,致残率较高,且极易反复发作,需要长期维持治疗。因此,了解正确的预防知识对于脑梗塞的预防能够起到至关重要的决定性作用。今天,就和大家科普一下,如何预防脑梗塞,健康生活。

预防一:高血压

高血压是脑卒中最重要的危险因素。高血压患者应长期药物治疗,定期测血压,使血压控制在140/90mmHg以下,对于高血压合并糖尿病的患者,至少降低至130/80mmHg;对于老年人(年龄>65岁)可以放宽要求,降低到150mmHg以下。所以每个人一定要了解自己的血压情况,建议35岁以上的成人至少每年测量血压一次。高血压患者平时应加强锻炼,减少钠盐摄入,避免出现血压突然升高或降低情况。

预防二:糖尿病

糖尿病患者发生脑梗塞的风险是正常人1.8~6.0倍。糖尿病患者血糖要控制好,糖化血红蛋白控制在7%以下,注意严格控制饮食,多参加运动,必要时需要药物干预,帮助您控制血糖。血糖升高会增加卒中的危险。

预防三:高脂血症

高脂血症是动脉粥样硬化形成最主要的原因,自然也是脑梗塞的危险因素。高血脂患者应进行降脂治疗,控制体重,服用降脂药物。建议每年到医院进行血流变检查,了解自己血脂,提倡高蛋白、低脂、低盐及富含纤维素、钙质和维生素饮食。

预防四:颈动脉狭窄

颈动脉狭窄是脑梗塞的重要原因,人体的动脉血管就像家里的自来水管,水管用了几十年后可能因为水垢引起的狭窄发生阻塞,动脉血管同样可以出现粥样硬化性的斑块狭窄引起阻塞,从而引起脑梗塞,外科手术治疗或者微创介入治疗可以治疗颈动脉狭窄,降低脑梗塞的风险。

预防五:房颤

房颤导致的脑梗塞占心源性脑栓塞的50%,病情往往比较重。如果您有房颤,一定要到医院心血管内科门诊就医,医生一般会让您口服一些抗凝药,如华法令,在服用药物时一定要遵医嘱。

预防六:戒烟限酒

如果您吸烟,戒掉它,吸烟使卒中的危险性增加一倍。如果您今天开始戒烟,您的卒中的危险立刻开始下降。如果您饮酒,保持适度,目前的研究表明,每天喝2杯酒可以减少50%的卒中。但超过2杯则增加3倍卒中危险性,且导致肝病、交通事故甚至更多。

预防七:合理膳食

享受低盐低脂饮食,通过减少饮食中盐和脂肪的摄入,可以降低血压,每天保持膳食平衡,充分的水果、蔬菜、谷类,适量蛋白质,少吃糖类和甜食,有助于减少卒中发生。

预防八:适当运动

在日常活动中规律参加您所喜欢的体育活动,一周五次、每天快步行走至少30分钟可以在许多方面提高健康水平,也可以减少卒中发生。

预防九:规律的作息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现在人们生活、工作压力都比较大,导致现在年轻人熬夜的比较多,熬夜对人体的伤害是很大的。规律作息很重要,休息不好容易导致血压波动,久而久之,会出现高血压。

预防十:管理好情绪、压力

情绪容易波动、长期压力比较大,这些对健康都是不利的。情绪一激动,血压就会升高,血压一高,如果身体就有斑块之类的,就容易出现斑块破裂,造成心肌梗死、脑梗塞。

预防十一:坚决做到每年体检

一些慢性病患者,比如高血压、糖尿病患者平时一般没什么症状,而且出现并发症往往要很多年。但在我看来,40岁以上,如果家里条件还可以,就应该每年体检一次。这样就可以提前发现一些毛病,防范于未然。

预防十二:脑梗塞的急救

一旦发生脑梗塞,时间就是大脑,在发病最初6小时内(脑梗塞的治疗黄金时间),通过静脉溶栓、介入治疗的方法可以使血管再通,减轻或者消除脑神经细胞的缺血坏死,减少后遗症发生。总之,脑梗塞预防的重要性远远大于发生梗塞后治疗,一旦发现自己或家人出现突发肢体麻木无力、嘴歪眼斜、言语含糊、甚至意识不清等症状时,一定要争分夺秒地将其送至医院进行专科诊疗,以免错过最佳救治的“黄金时间”,从而减轻脑梗塞的危害。

分享到:
下一篇:很抱歉没有了
版权声明:
1、大众健康报网页所涉及的任何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报导、图片、声音、录像、图表、广告、域名、软件、程序、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的版权均属大众健康报网和资料提供者所有。未经大众健康报网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引用、复制、转载、摘编或以其他任何方式非法使用大众健康报网的上述内容。对于有上述行为者,大众健康报网将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2、凡本网注明“来源:大众健康报”或带有大众健康报LOGO、水印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频视频稿件,版权均属大众健康报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单位和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
相关链接
国家卫生健康委
四川省卫生健康委
各州市卫生健康委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