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存在肾小球肾炎、多个肺结节、长期鼻窦炎或耳炎、眶后肿块、巩膜炎等临床表现的患者就医时,医生可能会让其到检验科作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ANCA)检测,以进一步明确病因,辅助诊断病情。很多人可能都会有这样的疑问:ANCA是上面?ANCA阳性到底有什么临床意义?阳性的话,严重吗?下面我们就来一起认识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
正常情况下,我们自身免疫系统只对外来物质如致病菌等产生反应:如免疫细胞会产生针对其特异性的武器—抗体,抗体与致病菌结合后引发一系列杀伤过程,最后将这个外侵者消灭。当出现免疫系统紊乱时,免疫细胞敌我不分,产生针对自身成分的抗体,故出现了自身免疫性疾病。
ANCA概念及分类
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是一种以中性粒细胞和单核细胞胞浆成份为靶抗原的自身抗体。目前,已经有蛋白酶3(PR3)、髓过氧化物酶(MPO)、人白细胞弹性蛋白酶(HEL)、乳铁蛋白(LF)、组织蛋白酶G(CathG)、杀菌/通透性增强蛋白(BPI)、人溶酶体相关膜蛋白2(H-LAMP2)、溶菌素(LYS)等十余种中性粒细胞胞浆成分被证实为ANCA的靶抗原。以蛋白酶3(PR3),髓过氧化物酶(MPO)最常见。根据这些成分所在细胞浆中的位置,可区分为胞浆型(C-ANCA)和核周型(P-ANCA)。胞浆型是不均匀分布在整个中性粒细胞胞浆中,主要是PR3;核周型(P-ANCA)是围绕中性粒细胞细胞核周围的平滑带状分布,主要是MPO。通过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可以区分C-ANCA与P-ANCA,利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可见其内含有多种抗原成分,如PR3和MPO。
ANCA的检测
间接荧光免疫方法是检测ANCA的标准方法,至今也是最常用的经典方法。IIF是区分c-ANCA和p-ANCA的基础,有较高敏感性,可半定量,但IIF测定的是总ANCA,不能准确区分靶抗原,需特异性的检测方法作为补充。由于多种免疫性疾病患者存在ANA,用IIF法检测ANCA时,会产生干扰实验结果的判断。为避免干扰现象,采用了四基质联合的检测。为提高对疾病诊断的特异性,检测ANCA,一般建议同时做IIF初筛和确认实验,以提高ANCA的临床应用价值,不做单独初筛或单独确认实验,以免降低对疾病诊断的特异性;不能仅检测抗PR3和MPO两种特异性抗体,这样容易限制ANCA对疾病诊断的特异性;用IIF检测时,仅使用乙醇固定的粒细胞片,这样不能严格排除ANA的干扰,容易出现假阳性。
ANCA检测的临床意义
只检测胞浆型(C-ANCA)和核周型(P-ANCA)这两种类型ANCA,不能准确区分靶抗原,需要结合PR3-ANCA及MPO-ANCA的检测结果,才能做出更准确的诊断。ANCA阳性可能出现在以下情况:
1.ANCA相关性血管炎(AAV):肉芽肿性多血管炎(GPA,又称魏格纳肉芽肿)主要是C-ANCA和PR3-ANCA阳性(对于疾病诊断敏感性70%,如存在肾脏受累的GPA,则敏感性达90%)。显微镜下多血管炎(MPA)(发病初期水平较高,对于疾病诊断的敏感性90%)。
2.嗜酸性肉芽肿性多血管炎(EGPA,又称Churg-Strauss综合征)主要是P-ANCA和MPO-ANCN阳性(ANCA对于其诊断有一定提示意义,敏感性仅40%)。ANCA通常在AAV发病初期水平较高,如果患者检测结果为阴性,但临床表现高度怀疑为AAV,建议运用其他方法再次复查,但其检测水平不能提示已诊断患者的疾病治疗效果及缓解情况。
3.药物诱导性血管炎:他巴唑/甲巯咪唑,丙基硫氧嘧啶,肼苯哒嗪,米诺环素,少见如普鲁卡因酰胺,别嘌醇,青霉胺,奥氮平,苯妥英钠,美满霉素等药物均可诱发血管炎的产生,可有ANCA阳性,一般滴度较低。
4.感染性疾病:细菌感染(如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草绿色链球菌感染、囊性纤维化——铜绿假单胞菌感染)、病毒感染(如HIV)、真菌感染(如着色真菌病)、原虫病(如阿米巴原虫病)等,均可能有ANCA阳性,但诊断意义不大。
5.其他免疫性疾病:溃疡性结肠炎、自身免疫性肝炎、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均以P-ANCA阳性为主,且具有一定诊断意义。系统性红斑狼疮、抗肾小球基底膜病、类风湿关节炎、Felty综合征、特发性肺间质病变和特发性肥厚性硬脑膜炎也有ANCA阳性可能,但阳性率不高,不作为诊断依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