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健康网 > 健康科普
热点排行
哮喘持续状态的定义和诊断标准是什么?如何进行紧急处理和长期管理?
2024-03-20 13:32:22
作者: 盘旋
作者单位:广西壮族自治区南溪山医院(广西壮族自治区第二人民医院)
1.哮喘持续状态的定义 哮喘持续状态的定义是指哮喘发作持续12小时以上,且常规治疗无效,患者症状非常严重,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不能平卧,心情焦躁,不停地喘息 烦躁不安,大汗淋漓,讲话不连贯 呼吸次数明显增加,一般大于30次/分钟 辅助呼吸肌参与呼吸,出现三凹征(胸骨上窝、锁骨上窝和肋间隙凹陷) 心率明显加快,一般大于120次/分钟,甚至出现奇脉(吸气时脉搏减弱或消失) 满肺可听到哮鸣音,特别严重的患者,哮鸣音消失,出现寂静肺(肺部听诊无呼吸音) 动脉血气分析显示低氧血症(动脉血氧分压低于60mmHg)和高碳酸血症(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高于45mmHg),pH值低于7.35,提示呼吸性酸中毒 出现意识障碍,如嗜睡、昏迷等 哮喘持续状态的发生可能与以下因素有关: 感染,尤其是病毒性呼吸道感染 过敏原,如花粉、尘螨、动物皮毛等 刺激物,如烟草烟雾、空气污染、冷空气等 药物,如阿司匹林、非甾体抗炎药、β受体阻滞剂等 激素水平变化,如月经前后、妊娠期等 心理因素,如压力、焦虑、情绪波动等 哮喘治疗不规范,如药物使用不当、剂量不足、依从性差等  

1.哮喘持续状态的诊断标准

哮喘持续状态的诊断主要依据患者的病史、临床表现和辅助检查。根据哮喘持续状态的严重程度,可以分为以下三个等级:

轻度:患者有明显的呼吸困难,但能说完一句话,呼吸频率在20~30次/分钟,心率在100~120次/分钟,血氧饱和度在90%以上,动脉血氧分压在60~80mmHg,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正常或轻度升高,pH值正常或轻度降低。

中度:患者有严重的呼吸困难,只能说几个字,呼吸频率在30~40次/分钟,心率在120~140次/分钟,血氧饱和度在80%~90%,动脉血氧分压在40~60mmHg,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升高,pH值降低。

重度:患者有极度的呼吸困难,不能说话,呼吸频率大于40次/分钟,心率大于140次/分钟,血氧饱和度低于80%,动脉血氧分压低于40mmHg,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明显升高,pH值明显降低,出现意识障碍。

3.哮喘持续状态的紧急处理

哮喘持续状态的紧急处理的目的是尽快缓解患者的呼吸困难,改善气体交换,防止呼吸衰竭和心脏骤停。紧急处理的主要措施包括: 给予高流量吸氧,保持脉搏氧饱和度在92%以上。 给予高剂量的吸入性短效β2受体激动剂(如沙丁胺醇),每15-20分钟一次,或持续雾化吸入,以扩张支气管,减少气道阻力。 给予全身性糖皮质激素(如地塞米松),以抑制气道炎症,减少气道水肿和黏液分泌。 根据患者的情况,考虑给予其他药物,如抗胆碱药(如异丙托溴铵),以进一步扩张支气管,或镇静药(如咪达唑仑),以减轻患者的焦虑和呼吸负荷。 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如呼吸频率、心率、血压、脉搏氧饱和度等,及时评估患者的病情变化。 如果患者的呼吸困难没有改善,或出现呼吸衰竭的征象,如意识障碍、发绀、肺水肿等,应及时进行气管插管或切开,给予机械通气,以维持患者的气体交换。 4.哮喘持续状态的长期管理

哮喘持续状态的长期管理的目的是预防哮喘的再次发作,控制哮喘的病程,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长期管理的主要措施包括: 给予吸入性长效β2受体激动剂(如福莫特罗)和吸入性糖皮质激素(如布地奈德),以稳定气道的功能,减少气道的过敏和炎症。 给予口服白三烯受体拮抗剂(如蒙特鲁卡斯特),以抑制白三烯的合成,减少气道的痉挛和黏液分泌。 根据患者的情况,考虑给予其他药物,如抗IgE单克隆抗体(如奥马珠单抗),以降低气道的过敏反应,或抗IL-5单克隆抗体(如美普利兹单抗),以减少嗜酸性粒细胞的浸润。 定期进行肺功能检查,监测患者的哮喘控制水平,调整治疗方案。 教育患者认识哮喘的病因、症状、危险因素和治疗原则,培养患者自我管理的能力。 避免或减少接触哮喘的诱发因素,如烟尘、花粉、动物毛、冷空气、感染、情绪波动等。 建立良好的生活习惯,如规律的运动、合理的饮食、充足的睡眠、戒烟限酒等。

分享到:
版权声明:
1、大众健康报网页所涉及的任何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报导、图片、声音、录像、图表、广告、域名、软件、程序、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的版权均属大众健康报网和资料提供者所有。未经大众健康报网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引用、复制、转载、摘编或以其他任何方式非法使用大众健康报网的上述内容。对于有上述行为者,大众健康报网将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2、凡本网注明“来源:大众健康报”或带有大众健康报LOGO、水印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频视频稿件,版权均属大众健康报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单位和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
相关链接
国家卫生健康委
四川省卫生健康委
各州市卫生健康委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