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常规属于临床三大常规检查之一,能反映人体血液状态,检查身体状况,评估病情,是检查血液系统疾病的主要方法。然而许多人得到了血常规结果以后,却不太明白其中的各项指标及其相关意义,还会因指标正常变化,而引起不必要的担忧。因此本文对血常规检验相关知识进行了科普,重点分析了血常规各指标的临床意义。
1.什么是血常规
血常规又称全血细胞计数(CBC),主要是通过测定人体内血液各类细胞的数目及比重来进行评估的检验方法。在临床多种疾病中具有较高诊断价值,如贫血、出血、恶性肿瘤等,以期为病情预估及治疗措施制定提供参考作用,临床应用广泛。
2.血常规检查前是否需要保持空腹
有些时候,受检者在接受血常规检验之前,医师会告诉受检者,前1d晚8点以后,以及检查当天早晨,都要避免进食,这是为何?一般情况下会要求在空腹状态下抽血做生化检验,以便于展开定量分析,观察指标变化,比如肝功能、糖类、无机离子等微量改变,进而获得比较准确的检验结果。所以在一日中的任一时间做血常规,与膳食没有必然的联系。若要做血糖、血脂等检查,则必须空腹,以避免进食对血糖指标的影响,缩小检验误差,提高诊断准确率。
3.血常规指标及临床意义
3.1白细胞计数
白细胞计数量是总的计算单元内的白细胞。白细胞计数异常表现主要有两种,一是生理性增加,二是病理性减少,正常的生理增加是在进食后,剧烈运动后,导致白细胞计数升高,同时新生儿、孕妇等特殊群体,白细胞计数也高于正常人群。白细胞计数病理性减少常见的疾病有:尿毒症、组织损伤、急性出血等。
3.2白细胞分类计数
白细胞分类计数是用各种类型的白细胞在整个白细胞中所占比例来计算的。在严重烧伤及大手术等情况下,嗜酸粒细胞会降低。在皮肤病、寄生虫病等患者中都会出现嗜酸性粒细胞增高的情况。当机体出现了急性感染时,中性粒细胞可明显升高,提示机体感染及炎症反应。
3.3红细胞计数
红细胞计数是指在一定的容积内,血液中所包含的红细胞数目。红细胞计数改变可分为生理性和病理性。由于精神因素导致的应激反应、血液中血红细胞代偿性增生、血液浓缩等,都是导致红细胞计数生理性升高的常见原因。红血球损伤增多、急性大出血、白血病等疾病,是红细胞计数病理减少的常见病因,常见表现则以组织损伤、红细胞损伤等为特征。
3.4血红蛋白
血红蛋白是一种重要血液成分,位于红细胞中,其主要功能是将氧气运输到人体的各个器官,同时承担着向外输送二氧化碳的作用。血红蛋白增减和红细胞计数增减的作用是一样的,而血红蛋白与红细胞相比,更能准确反映出机体贫血状态。按照贫血的严重程度,可以将贫血分成轻度、中度、重度、极重度。轻度贫血,血红蛋白>90克/升,但低于参考值下限;61—90克/升属于中度贫血症;严重贫血者血红蛋白为31—60克/升;当血红蛋白低于30克每升时就会出现严重的贫血症状。
3.5血细胞比容
血细胞比容是指在特定的情况下,经离心处理后的红细胞所占的比例。在患者患有贫血症或补充过多液体之前,血液中的血细胞比容减少。临床上伴有重度呕吐、全身皮肤灼伤、脱水及腹泻等症状患者,以红细胞比容升高为主。
3.6血小板计数
在人类的血液中,有一种物质叫做血小板,它具有较强的凝血功能。若血小板异常减少,则考虑是由于骨髓造血功能损害导致的病理改变,如白血病等,也有可能是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又如脾功能亢进等,造成了骨髓造血功能障碍。此时,病人骨髓造血功能受损,会发生溶血后急性感染、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等症状。同时还会有血小板异常增高的情况,如血液病等。
小结
总之,血常规是临床检验重要手段,是检查相关疾病的主要辅助检验方法,需要掌握各项血常规指标的临床意义,正确认识血常规检查的作用,为维护自身健康提供科学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