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髓损伤多为外力所致,造成损伤水平以下脊髓功能障碍,如①运动障碍:脊髓损伤可能会导致损伤节段以下肢体出现不同程度和不同范围的瘫痪。根据损伤程度的不同,瘫痪可能是所有运动功能完全丧失或保留部分运动功能。②感觉障碍:脊髓损伤可能导致损伤节段以下躯体的感觉功能,如触觉、痛觉等出现异常或完全丧失。③自主神经功能障碍:脊髓损伤可能影响自主神经系统的功能,导致大小便失禁、性功能障碍等。脊髓损伤对患者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包括身体、心理、家庭和经济等方面,对于患者而言,虽然脊髓损伤后身体会启动自我修复机制,但是这种修复过程非常缓慢,而康复治疗则是脊髓损伤患者恢复功能的关键。其治疗方法主要有运动疗法、作业疗法、物理疗法、药物疗法及中医针灸、按摩等。科学的康复治疗通常越早越好,积极进行系统治疗有助于患者恢复到较为理想的状态,提高其生活质量。
脊髓损伤的康复训练主要包括急性期和恢复期,急性期康复训练的目的是防止卧床并发症,对残存肌力或受损平面以上的肢体进行肌力和耐力训练,为以后的康复治疗创造条件,①体位摆放:要求患者保持正确的体位,上肢采用警察敬礼的姿势,下肢髋关节伸直,膝关节微微弯曲,踝关节呈90°,颈髓损伤者可以握毛巾卷,以防止形成功能丧失的“猿手”,有助于预防关节挛缩、肌肉萎缩等并发症。②关节被动活动:对瘫痪的肢体进行关节被动运动训练,每日1-2次,每一关节各轴向运动20次,以防止关节挛缩和畸形的发生。③呼吸及排痰训练:腹式呼吸能加强膈肌运动,提高患者的通气效率。患者腹肌部分完全麻痹不能进行有效呼气,可对家属进行指导,用单手或双手在上腹部施加压力,在呼气结束时突然松手以代替腹肌功能,帮助患者完成有效呼气。叩击法帮助排痰,叩击时五指并拢掌指关节屈曲呈120°,有节律的扣拍患者背部、胸部,操作时面对患者,观察患者面色、呼吸情况及有无窒息风险。每天进行2-3次以上的呼吸训练和排痰训练,有助于预防肺部感染。④坐起训练:坐起训练能防止患者出现体位性低血压,在患者进行训练的时候,先从床头30°倾斜卧位逐渐过渡到正常的坐位90°训练,进行坐位训练时。当没有任何不良反应发生后,可以开始训练患者起立,先从倾斜20°开始,然后逐渐增加。⑤排尿训练:通过定时排尿刺激,逐渐形成排尿反射。每次排尿时,都进行排尿意识训练,让患者做正常排尿动作,利于排尿反射的形成,排尿时尽可能采取站立位,促进膀胱内沉淀物的排出,相对减少残留尿液,预防感染。对于不能自行排尿的患者,可以使用集尿器来收集尿液。
对于脊髓损伤恢复期,可以进行肌力训练、转移训练等,进一步改善和加强患者残存功能,尽可能获得独立生活的能力。①肌力训练,包括哑铃训练、俯卧撑等增强上肢肌肉力量的训练方式。②转移训练,需要他人帮助完成的辅助转移、患者能够自己完成的独立转移,可以通过静态平衡训练和动态训练,以增强患者的平衡能力,提高转移的稳定性。③当患者能独立坐15分钟以上,就可开始轮椅训练,如在向前驱动和向后驱动时,保持身体平衡,左右转弯时,要控制好轮椅的方向,在训练过程中,患者可能会因为操作不当等原因跌倒,因此需要练习安全跌倒和重新坐直的技巧,以避免受伤。④心理治疗:了解患者的心理状态,提供心理支持和安慰,鼓励患者积极面对困难和挑战。针对患者出现的焦虑、抑郁等情绪问题,进行情绪调节和心理干预,帮助患者缓解不良情绪,保持心理平衡。
需要提醒的是,脊髓损伤的科学康复是一个长期且复杂的过程,需要患者、家属和医疗团队的共同努力和积极配合,只有通过持续治疗和训练,才能实现肢体功能的良好恢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