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点1:在采集标本时进行质量控制
在患者检查的阶段,首要任务是进行样本采集。医生必须严格执行无菌操作,以防止杂菌污染的发生。同时,避免标本容器的破碎或倒置确保操作的安全性。采集后的标本需要妥善存放,并在容器上标注采样的编号、来源和采集时间等关键信息。采集到的样品需要在规定时间内送至实验室进行检测,最好在3到4小时内完成。对于一些特殊的样品,如病毒标本需要在运送过程中采取额外的措施,可利用适当的运输培养基,在冰瓶或其他冷藏设备中保持特定的温度环境以确保样品的稳定性。所有送往实验室的检测样品都必须附带样品交接单和检验单,以便接收人员在接收标本后进行仔细核对。
要点2:在检验操作时进行质量控制
必须认真核对运送的标本,拒收任何不符合规定的标本,并严格按照操作规程执行相关工作。操作过程应遵循国家标准或国家推荐的操作方式,确保工作的规范性。同时须对检验过程进行详细记录,以确保结果的准确性。每次试验时,应设立空白、阳性和阴性对照。所有实验记录必须认真填写,如有任何更改,必须由检验者签字或盖章确认。最后,必须及时报告检验结果。报告书写必须符合规范,检验者需签字确认。在确认无误后,方可发出报告。另外,必须妥善保管检验记录和标本,以备今后需要复查时查询之需。
要点3:对仪器和试剂进行质量控制
在购买培养基时,应选择卫生健康委员会授权的厂家产品,并严格遵循规定的收集标本、运送标本以及培养基分离的步骤。在鉴定过程中,必须注意选择标准的诊断用品、培养基和染色液,并确保在使用期限内用完,已过期的试剂必须予以淘汰。对于价值超过万元的精密且昂贵的检查仪器,必须由专人负责保管,并确保使用过程中记录完善,定期对仪器性能进行检测。同时,需定期检测低温冰箱、冰箱、水浴箱和温箱的性能。温箱应保持在35℃--36℃,水浴箱应保持在37℃--38℃,冰箱应保持在5℃--10℃,低温冰箱应保持在-35℃--15℃。每天在工作前后都需要对这些设备进行检查和维护。此外,相关计量部门还需定期对pH计、温度计、天平等计量仪器进行校正,确保其正常使用。对于不同型号的进口或国产微量加样器、刻度吸管、量筒、烧杯、量杯等,必须在校正后方可使用。
要点4:灭菌消毒过程中的质量控制
首先,无菌室的防潮和洁净工作必须做好,定期对其进行消毒。使用前,必须仔细检查紫外线灯管的性能,并在开启灯管至少45min进行消毒,消毒后的2小时内必须保持无菌状态。最好每季度进行1-2次消毒效果的测定,一旦发现灯管发黑,即表示已超过使用寿命,应及时更换。此外,需要定期监测灭菌器的生化和化学指标,确保其符合要求。对于使用的玻璃器材,应该彻底清洁后,在160℃-170℃的条件下干烤2小时即可投入使用。若标本中含有病毒或致病菌,则需使用高压蒸汽进行灭菌;含糖的培养基灭菌温度应保持在115℃,持续15~20min;不含糖的则应保持在121℃,持续30min。在使用培养基时,必须做好监测和标记,并根据标记特点确定是否完成了灭菌。生物标记应考虑嗜热脂肪杆菌芽孢在受热后的死亡情况,以此来判断是否已经完成了灭菌过程。
总之,微生物检验部门的工作人员需要不断总结工作经验,同时深入探索现代化检验技术,以提升自身工作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