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T检查是一种较先进的医学影像检查技术,应用范围广泛,基本可以应用于全身各个器官的疾病。在CT检查投入临床应用之前,医生为患者检查体内病灶是使用X线扫描成像技术,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拍片子”,拍片像把面包压扁了看,医生通过X光穿过人体时出现的曝光差异形成的图片对患者病情进行判断。而CT检查技术则是将X射线用另一种方式穿过人体,并且在穿过人体的时候形成“切片”,就像把面包切成片,通过对切片断层的观察来发现病灶的位置与性质。
根据国际放射防护委员会(ICRP)制定的标准,辐射总危险度为0.0165/Sv,也就是说,身体每接受1Sv(1Sv=1000mSv)的辐射剂量,就会增加0.0165的致癌几率。对医学影像检查来看,辐射量由大到小依次为CT、胸透、胸片。胸片大都在0.1秒-0.3秒完成检查,胸透时一般观察几秒至几十秒,胸透射线的曝光量是胸片的几十倍。拍胸片的辐射剂量则只有0.1-0.5 mSv,一次CT检查的辐射大概在2-10mSv之间,一次胸部CT的辐射剂量大概为5-10mSv,冠脉CTA检查的最高辐射量达到每次15mSv,是胸片辐射剂量的几十倍到几百倍,CT检查的辐射剂量的多少与很多因素都有关系,如设备的型号、检查时间等。人们在检查过程中配合好医护人员,就可以有效避免CT检查造成的辐射伤害。比如检查前穿纯棉衣服,去除扣、项链、挂坠等X射线无法穿透的金属。在CT检查的过程中,技师还会让患者配合进行吸气、憋气等,并且避免随意活动身体,这可以使CT检查获得的图像更加清晰,才能保障检查结果的准确。另外技师还会在不需要检查的部位进行铅衣等防辐射遮挡,这样可以有效减少不必要的照射。
在国际辐射防护委员会(ICRP)的建议书当中,人的全身受到辐射的剂量限值为每年1mSv,短期全身接受照射的剂量不得超过5mSv,而单个组织或器官承受的辐射剂量为每年50mSv,但事实是即使人们的身体受到了每年100mSv的辐射照射,发生皮肤损伤、器官损伤甚至癌症的概率仍然是很低的!以此推算,因为医学检查导致健康人群患癌的风险在千万分之一到十万分之一之间。
总之,放射检查的时间和量都可控的,医院科室按照国家相关规定,严格控制受照剂量,采取了比如屏蔽等各种措施,本着放射实践正当化、放射防护最优化以及个人剂量限值这三个原则的放射学检查都是安全的,大家不必过于担心和忧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