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健康网 > 健康科普
热点排行
怎样正确洗手
2023-11-28 09:29:07
作者:杜青
作者单位:淄博市淄川区昆仑中心卫生院

我们经历的SARS、禽流感、手足口病,还有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这些疾病的传播都与手的卫生有密切关系。有一个简单而且有效的方法,能预防传染病,它就是——洗手。那应该怎样正确洗手呢?

为什么要洗手

手是人体接触外界最多的一个部位,都说“病经口入”,其实严格来说,应该是“病经手入”。通过手的触摸最容易感染病毒,如果人感冒了去摸鼻子,手上便接触了病毒,再触摸其他东西时,病毒会跟随手传播到门把手、电话机、桌椅等所接触到的一切物品,很容易传染健康人群。双手接触物品后很容易受到细菌的侵染,在不洗手的情况下,人的一只手可附着几十万个病菌,指甲里面的会更多。如果正确洗手,可以去除手上的大部分细菌。

洗手用品可以选择洗手液、肥皂、消毒剂等。洗手液方便使用,保护双手,清洁效果较好;传统的肥皂易于携带使用,和水洗手的方法除菌效力更强;还有新型洗手液,可以根据情况进行选择,在传染病高发期,可以选择杀菌力强的,儿童和皮肤敏感人群可以选择温和的洗手液。

哪些情况下需要洗手

吃东西前后;处理食物前后,尤其是处理生肉和生鱼等生的食物后;处理伤口之前;戴隐形眼镜和摘隐形眼镜时,揉眼睛前;上厕所前后;打喷嚏、咳嗽或擤鼻涕后,和别人握手后;给婴儿更换尿布前后;从一个拥挤的公共场所回家后;接触垃圾、钱、公共用品后,以及任何会弄脏手的动作之后。  

怎样正确洗手

据了解,很多人洗手的方式并不正确,人们在洗手时,只是简单快速地搓洗一下手心和手背,就以为洗干净了,其实这样很难起到预防疾病的效果。掌握正确的洗手方法可以去除细菌,避免疾病侵入身体。除非有些专业场所需要使用七步洗手法外,在日常生活中掌握这几点就可以做到正确洗手。

准备:洗手前应该摘下手表或戒指等饰品,因为这些东西容易藏污纳垢,然后用流动水将手部充分淋湿,打上肥皂或洗手液。

湿手:先用流动水打湿双手,涂抹适量的洗手用品。

搓手:双手相互搓洗至少20秒,注意搓洗手指间、手腕和手掌,因为这些部位细菌相对较多。

冲洗:用清水彻底冲洗双手,确保没有残留的洗手用品。

干手:用相关用品擦干双手。

养护:使用合适的护肤用品,减少频繁洗手对皮肤的损害。

洗手的几个误区

一定要注意洗手的这几个误区,否则不仅手洗不干净,有可能还会“越洗越脏”。

误区一:只用“水洗”

如果只用流水洗手,而没有使用洗手液或者肥皂,这样不能有效去除存在手上的污垢,很多细菌病毒等病原体会留存在手上繁殖。用肥皂可以把手洗干净人尽皆知,但大家也许并不知道,肥皂盒保持干净也同等重要,还有肥皂要保持干燥。否则,如果肥皂是潮湿的,它也会滋生细菌。养成良好卫生习惯,在使用过程中应保持肥皂干燥,及时清洗肥皂盒,避免细菌侵入。

误区二:戴手套代替洗手

戴手套不能代替洗手,因为带着手套干活时,手部出汗产生汗液,加上手套密闭性好,更容易为细菌等病原体提供良好的生存环境。所以摘手套后一定要进行及时正确地清洗手。

误区三:洗手时间太短

洗手时最好用流动水,洗的时间要充分。有人虽然用了洗手液或肥皂,但是搓洗时间过短,刚出泡沫,就进行冲洗,如果时间过短不能有效去除手部污染物,达不到洗手效果。

误区四:共用干手毛巾

洗手后应该保持干燥,最好用一次性纸巾擦干,一定不要用公用毛巾,公用毛巾有多种细菌并存,更加容易传播细菌,引起疾病。

误区五:洗手后再次污染

很多人在洗手后,随便在衣服上擦拭,导致再次污染;还有人用烘干机吹干手,因为没有定期消毒,烘干机容易滋生细菌,也会导致再次污染;用公用毛巾擦手,多人共用,细菌共存,最好用一次性干手纸巾或一人一条毛巾。

所以,养成良好的正确的洗手习惯对预防疾病有着重要作用。

分享到:
下一篇:很抱歉没有了
版权声明:
1、大众健康报网页所涉及的任何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报导、图片、声音、录像、图表、广告、域名、软件、程序、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的版权均属大众健康报网和资料提供者所有。未经大众健康报网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引用、复制、转载、摘编或以其他任何方式非法使用大众健康报网的上述内容。对于有上述行为者,大众健康报网将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2、凡本网注明“来源:大众健康报”或带有大众健康报LOGO、水印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频视频稿件,版权均属大众健康报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单位和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
相关链接
国家卫生健康委
四川省卫生健康委
各州市卫生健康委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