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气温偏低的秋冬与春初,很多孩子都容易因为呼吸道感染而出现发热、咳嗽等症状。如果家长没有特别注意,疏于对孩子的感冒护理,很可能会导致孩子患上心肌炎,损伤心肌细胞。那么究竟什么是心肌炎?应该如何预防呢?本文就和您认真聊聊这方面的事。
什么是心肌炎?
心肌炎简单而言就是人体心肌细胞发生了炎症反应,引起心肌损害。而病毒感染则是造成心肌炎的罪魁祸首,在心肌炎中,60~70%以上都属于病毒性心肌炎。
一般在病毒感染后,其会迅速在人体内大量复制,攻击人的心脏与身体其他器官,导致感冒,诱发心肌炎。比如柯萨奇病毒(引起疱疹性咽峡炎和手足口的病毒)、腺病毒(引起咽结合膜热和肺炎,咽结合膜热是上感的特殊类型)、巨细胞病毒、人类疱疹病毒6型以及EB病毒都是导致心肌炎的常见病因。
感冒高发季节通常也是病毒性心肌炎多发时节,再加上心肌炎发病急骤,病情恶化十分迅速,预后凶险。如果抢救不及时,经常会造成小儿死亡。所以家长在孩子感冒后,一定不可大意。
小儿心肌炎的早期识别信号
小儿在病毒感染后,如果出现以下类似感冒症状,家长就需要充分重视,多加警惕心肌炎:
1.发烧。小儿病毒感染后一般会出现鼻塞、咽痛、发热、咳嗽、流涕、腹痛、腹泻、乏力等前驱症状。且这些不适症状会持续3~5天时间,有时更长。
2.胸闷胸痛。在小儿乏力等前驱症状持续数日,甚至1~3周后,小儿因为心肌受损,经常会主诉胸部疼痛。并伴有脸色苍白、胸闷、气短、精神不振等表现。
3.心跳异常。因为发热或心肌受损,部分小儿心跳会明显加快。如果病毒侵蚀了小儿心脏传导系统,小儿就会出现心率减慢症状。
4.全身情况。小儿全身乏力、精神烦躁不安、眼睑四肢出现水肿。部分小儿疲劳易出汗,手足发凉,口唇颜色变为青紫等。
小儿心肌炎该如何预防?
1.讲究卫生,预防感冒。在病毒性呼吸道疾病的高发季节,外出主动佩戴口罩,预防感染。同时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经常洗手,避免小儿着凉和淋雨。
2.合理作息。防止小儿熬夜和过度劳累,保持充足睡眠,增强小儿肌体抵抗力和免疫力。
3.及早对症处理。在小儿感冒后,如果出现发热、头疼、咳嗽、鼻塞、肌体乏力、肌肉酸痛、腹胀、呕吐等症状,一定要及早就医,对症处理,有效缓解不适症状。
4.做好感冒护理。在小儿病毒感染期间和恢复期间,尽量引导孩子少活动,多休息,尤其不要进行剧烈运动。
5.加强营养。在小儿病毒感染后,多为小儿准备清淡、易消化的营养食物,确保小儿合理饮食,营养均衡。避免小儿进食油炸油腻食品和辛辣刺激性食物。
小儿心肌炎大多是由病毒感染导致的一种非特异性心肌损害疾病。在发病初期小儿多会出现发热、咳嗽、腹痛、恶心和呕吐等症状,十分类似普通感冒与消化道肠炎。如果被家长忽略,没有及时就诊,就容易病情恶化,出现生命危险。所以在小儿感冒后,家长一定要注意及时识别心肌炎早期信号。必要时带孩子就医,检查心电图与心肌酶等,排除心肌炎可能。同时加强日常预防,主动帮助孩子远离疾病,保持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