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健康网 > 健康科普
热点排行
结膜下出血的原因及应对方法
2024-03-22 15:27:13
作者:杨胜信
作者单位:广西梧州市工人医院
结膜下出血是一种常见的眼部症状,表现为白眼球部分出现鲜红色斑块,常常让人感到担忧、恐怖。然而,结膜下出血并不一定是严重的眼疾,了解其发生的原因和应对方法,有助于更好地维护眼部健康和指导全身保健。

一、结膜下出血的原因 外伤或手术:结膜损伤、撕裂等出血,最为多见,约占50%。患者可以进行自我对照回顾,较容易找到出血原因,手术、外伤引起者,需要及时就医。 眼表干燥:干眼症引起结膜下出血是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约占30%,其生活环境、工作环境的干燥,长时间接触屏幕、空调环境下、烤火或火锅、发热等。 腹压升高:负重(撸铁、举重、俯卧撑、引体向上)、剧烈咳嗽、便秘、疼痛、远达性损伤、生气、飚高音等。 全身性疾病:高血压、动脉硬化、糖尿病、肝硬化、肝病、冠心病、心脏支架植入后、肾衰透析、维生素C缺乏、维生素K缺乏、女性月经周期、贫血、血液病等疾病,凝血功能障碍导致结膜下出血。 眼部疾病:结膜炎(尤其是流行性出血性结膜炎)、巩膜炎等炎症疾病,可能导致结膜血管异常,容易破裂出血。此外,眼部肿瘤、血管瘤等也可能引起结膜下出血。 药物副作用:部分药物可能导致凝血功能障碍,从而引发结膜下出血。例如长期使用抗凝药物(如:阿司匹林、氯吡格雷、华法林)的人群容易出现结膜下出血。 其他原因:一些不明原因的结膜下出血也可能发生,可能与年龄、遗传等因素有关。 二、结膜下出血的应对方法

当出现结膜下出血时,可以采取以下措施来缓解症状和促进恢复

1.物理治疗:主要包括冷敷和热敷。在活动出血期(48小时内),可以使用冷敷来收缩血管,减少出血。在出血停止后,约72小时(3天)可以改为热敷,促进血液循环,加速积血的吸收。

2.药物治疗:在医生的指导下,可以使用一些药物进行治疗,如止血药、促进积血吸收、改善循环的药物、抗炎药物等。除了抗炎药和止血药,医生可能还会建议使用其他药物来辅助治疗,具体需根据病情和个体差异来确定。务必遵循医嘱,不可自行增减剂量或更换药物,特别是治疗心脏疾患的药物。

3.原发病治疗:对于由全身性疾病引发的结膜下出血,应积极治疗原发病,控制血压、血糖、凝血功能等指标,观察是否合并皮下出血、黑便、尿血等出血倾向,及时调整药物用量。

4.休息与护理:避免过度用眼,保持眼部卫生,避免再次受到外伤。同时避免疲劳和干眼症的发生,保持充足的休息和睡眠时间。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眼部卫生和保护眼睛健康,避免长时间盯着电脑或手机屏幕等有害视力的行为。

5.观察病情:密切观察出血量的变化和颜色变化,如果出现持续出血或出血量增加,应及时就医。同时注意观察是否有其他眼部症状,如疼痛、瘙痒、视力模糊等。

三、针对以上出血原因,做出具体指导

结膜下出血是一种常见的眼部体征,虽然通常不会对视力产生影响,但外观恐怖、不美观,常常误认为红眼病而被周围人排斥、疏远。为了预防结膜下出血,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保持血压稳定:高血压是导致结膜下出血的主要因素之一。定期检查血压,遵循医生的建议,保持血压在正常范围内。合理饮食,减少盐的摄入,适量运动,避免过度紧张和疲劳,都有助于维持血压稳定。 避免用力过度:避免突然用力,特别是在大便干燥、搬运重物、剧烈咳嗽等情况。 保持眼部湿润:长时间盯着电脑、手机等电子屏幕,容易导致眼部干燥。眼部干燥会使结膜血管易破裂出血。每隔一段时间闭眼休息,做做眼保健操,或者使用人工泪液滋润眼睛,有助于预防和缓解眼部干燥。 控制糖尿病等慢性病:糖尿病等慢性病会影响微血管,使其变得更加脆弱,容易破裂出血。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控制慢性病的发展,有助于预防结膜下出血。 合理饮食:饮食中富含维生素C、E和K等营养素,有助于保护血管壁和增强凝血功能。多吃新鲜蔬菜、水果、全谷类食品和富含蛋白质的食物,避免摄入过多的油腻、刺激性食物。 戒烟限酒:吸烟和过量饮酒都会损害血管健康,增加结膜下出血的风险。戒烟限酒或完全戒掉这些不良习惯,对预防结膜下出血非常有帮助。 四.结语

了解结膜下出血的原因及应对方法对于维护眼部健康至关重要。通过认识各种可能导致结膜下出血的因素和应对措施,可以避免不必要的担心和预判患者存在风险。在日常生活中要关注自己的眼部健康状况,定期进行眼科检查,早期发现潜在问题并及时采取相应的干预。同时,也要提高对结膜下出血的认识和重视程度,以降低其发生风险,并保障个人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

分享到:
版权声明:
1、大众健康报网页所涉及的任何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报导、图片、声音、录像、图表、广告、域名、软件、程序、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的版权均属大众健康报网和资料提供者所有。未经大众健康报网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引用、复制、转载、摘编或以其他任何方式非法使用大众健康报网的上述内容。对于有上述行为者,大众健康报网将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2、凡本网注明“来源:大众健康报”或带有大众健康报LOGO、水印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频视频稿件,版权均属大众健康报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单位和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
相关链接
国家卫生健康委
四川省卫生健康委
各州市卫生健康委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