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健康网 > 健康科普
热点排行
胎盘前置风险大,如何应对?
2024-03-22 15:49:26
作者:黄燕萍
作者单位:北海市妇幼保健院
胎盘前置,指的是妊娠28周以后,胎盘位置低于先露部,附着于子宫下段,下缘达到或覆盖宫颈内口,这可能会给母婴带来严重的健康风险。胎盘前置在孕期中并不罕见,而了解其成因、症状及应对方式对于孕妇和胎儿的健康至关重要。本文将详细探讨胎盘前置的风险及应对策略。

一、胎盘前置的成因

在子宫内膜受损的情况下,胎盘为了获得更稳定的附着位置,往往会向子宫口或子宫下段移动,形成胎盘前置。这种情况常见于既往有多次刮宫、宫腔手术或分娩等宫腔内操作的女性。

此外,受精卵滋养层发育迟缓也可能导致胎盘前置。在受精卵着床过程中,如果未能顺利抵达子宫底部,而是在子宫口或子宫下段着床,就会引发胎盘前置。胎盘异常、受精卵着床异常等因素也可能与胎盘前置的发生有关。

除此之外,高龄孕妇、吸烟、毒品影响和子宫形态异常等因素也可能增加胎盘前置的风险。

二、胎盘前置的症状与诊断

胎盘前置可能导致以下症状:

1. 妊娠期无诱因无痛性反复阴道流血:这是胎盘前置的典型症状之一,通常发生在孕中期或晚期。孕妇可能会突然发现阴道出血,但并无明显疼痛感。

2. 贫血:由于反复出血导致的贫血症状,严重时可能发生致命大出血而致休克,危及生命。

3.早产或死胎;反复出血或一次大出血可使胎儿宫内缺氧,发生死胎或提前终止妊娠。

诊断胎盘前置主要通过产前超声检查进行。这是一种无创、无痛、无辐射的检查方式,通过高频声波显示子宫和胚胎的形态,能够清晰地观察到胎盘的位置和形态。通过超声检查,医生可以准确地判断是否存在胎盘前置以及是否存在胎盘植入。在产前检查中,一旦发现胎盘前置,医生会密切关注并评估风险,以便及时采取应对措施。

三、应对胎盘前置风险的措施

面对胎盘前置的风险,孕妇可以采取以下措施来降低风险并确保母婴健康:

定期产检与监测:

孕妇应定期进行产前检查,密切关注胎盘位置及胎儿生长情况。通过超声监测胎盘状态,医生可以评估风险并采取必要的措施。如有需要,医生可能会建议孕妇卧床休息或住院观察。

生活方式调整:

孕妇应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注意休息,避免劳累和剧烈运动,特别是避免增加腹压的活动。同时,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戒烟戒酒,保持心情愉悦。在性生活方面,孕妇应避免剧烈运动和性生活,以免引起胎盘剥离或早产等问题。

药物治疗与疼痛管理:

在必要情况下,医生可能会开出抑制宫缩的药物以减少出血症状。在使用药物治疗时,孕妇应严格遵守医生的指导,不可自行调整剂量或停药。

手术干预与分娩计划:

根据孕妇和胎儿的情况,医生会制定个性化的分娩计划,选择适当的分娩方式。在分娩过程中,医生可能会采取措施防止出血,以确保母婴安全。

心理支持与健康教育:

孕妇应了解胎盘前置的相关知识,增强自我保护意识。保持积极心态,减轻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对病情的影响。家人和朋友的支持和理解对孕妇来说非常重要,可以为她们提供必要的心理支持。

四、预防胎盘前置的注意事项

为了降低胎盘前置的风险,孕妇及家庭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 孕前检查:在计划怀孕前,进行全面的妇科检查,了解子宫形态和内膜状况,发现并治疗可能导致胎盘前置的潜在疾病。

2. 避免多次刮宫、宫腔手术或分娩:这些宫腔内操作可能导致子宫内膜损伤,增加胎盘前置的风险。如有宫腔手术或分娩,应在术后恢复一段时间再考虑怀孕。

3. 避免高龄妊娠:高龄孕妇(尤其是40岁以上)发生胎盘前置的风险较高。如有高龄妊娠计划,应加强产前检查和监测。

4. 戒烟戒酒:吸烟和饮酒可能对子宫和胎盘功能产生负面影响,增加胎盘前置的风险。孕妇应避免吸烟和饮酒,同时远离二手烟环境。

5. 避免有毒物质暴露:如长期接触化学物质、放射线等,可能对子宫和胎盘造成损害。孕妇应避免长时间处于有毒物质环境中,并保持良好的工作环境和卫生习惯。

五、结语

胎盘前置作为一种孕期高危因素,对母婴健康具有潜在的危害。了解胎盘前置的成因、症状及应对方式对于孕妇和家庭来说至关重要。通过定期产检、调整生活方式、遵循医生指导等措施,孕妇可以降低胎盘前置的风险并确保母婴健康。同时,加强预防措施,如孕前检查、避免有害因素等,也可以降低胎盘前置的发生率。在应对胎盘前置风险时,孕妇应保持积极心态,增强自我保护意识,与医护人员保持良好沟通,共同参与孕期管理和分娩计划。通过共同努力,我们可以为母婴健康保驾护航。

分享到:
版权声明:
1、大众健康报网页所涉及的任何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报导、图片、声音、录像、图表、广告、域名、软件、程序、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的版权均属大众健康报网和资料提供者所有。未经大众健康报网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引用、复制、转载、摘编或以其他任何方式非法使用大众健康报网的上述内容。对于有上述行为者,大众健康报网将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2、凡本网注明“来源:大众健康报”或带有大众健康报LOGO、水印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频视频稿件,版权均属大众健康报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单位和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
相关链接
国家卫生健康委
四川省卫生健康委
各州市卫生健康委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