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健康网 > 健康科普
热点排行
中医认识抽动障碍
2024-03-29 16:03:09
作者:黄晨
作者单位: 成都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儿童康复中心

什么是抽动障碍

抽动障碍是起病于儿童或青少年时期的一种神经精神障碍性疾病,以不自主、反复、突发、快速的、重复、无节律性的一个或多个部位运动抽动和(或)发声抽动为主要特征。运动性抽动指头面部、颈部、肩部、躯干以及四肢肌肉不自主的、突发的快速收缩运动,如挤眉、眨眼、耸鼻、耸肩、甩手、鼓肚子、踢腿等;发声性抽动是口鼻、咽喉以及呼吸肌群的收缩产生气流而发生,如清嗓子、秽语等。抽动障碍的发病率近年来有增高趋势,且大多共患一种或多种行为障碍,如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强迫障碍、睡眠障碍、情绪障碍、学习困难等,严重影响患儿身心健康,造成巨大心理负担大,对家庭、学校以及社会生活都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正逐步成为严重危害儿童健康的常见慢性疾病之一。

在中医古籍中并无抽动障碍此病名的记载,但根据其相关描述及本病的临床表现,当归属于中医的“肝风证”、“抽搐”、“慢惊风”、“癒疯”、“风痰症”等。古代医家认为抽搖主要病位在肝,病理因素包括风、火、痰、热。肝体阴而用阳,喜条达而主疏泄,为风木之脏,其声为呼,变动为握,开窍于目,故抽动症状多因肝风妄动,与心、脾、肾、肺密切相关,脏腑功能失调,常常虚实夹杂。

中医治疗本病以息风止动为基本原则,辨明正虚邪实的关系,实证以平肝息风,豁痰定抽为主;虚证以滋肾补脾,柔肝息风为主;虚实夹杂证治当标本兼顾,攻补兼施。可采用中药汤药、针灸、推拿、耳穴等多种方法,辨证论治。

抽动障碍常用中医疗法举例

1.中药内服

(1)肝亢风动证:抽动频繁有力,多动难静,烦躁易怒,舌红苔白或薄黄,脉弦有力。治则:平肝潜阳,息风止动。方药:天麻钩藤饮加减。

(2)外风引动证:抽动,每于感冒后加重,或伴有鼻塞流涕等症状,舌淡红,苔薄白,脉浮数。治则:疏风解表,息风止动。方药:银翘散加减

(3)脾虚肝亢证:抽动,喉中有痰,时发怪声,脾气急,失眠,纳少,形体瘦弱或虚胖,舌淡红,苔白或腻,脉细弦。治则:缓肝理脾,息风止痉。方药:异功散合天麻钩藤饮加减。

(4)阴虚风动证:形体消瘦,两颧潮红,性急,抽动,睡眠不宁,五心烦热,大便干,舌红绛,苔光剥,脉细数。治则:滋阴潜阳,柔肝息风。方药:大定风珠加减。

2.针刺疗法

穴位:百会、四神聪、额中线、顶中线、顶旁1线、太冲、合谷、风池、曲池、阳陵泉、三阴交等。留针20~30分钟,隔日一次,以1月为1疗程。

3.耳穴贴压

选穴:神门、皮质下、交感、心、肝、肾、脾。以王不留行籽贴压,1周2次,每日可按压2~3次,每次1~2分钟。

4.推拿疗法

选穴:百合、四神聪、风池、风府;辨证配穴、随症配穴。一次20分钟,1周2~3次,以1月为1疗程。

中医调护

抽动障碍患儿应重视生活方式调适,平衡膳食,规避含铅高的事物,严格限制膨化食品及含兴奋性、刺激性的饮料。鼓励参加规律适度的运动,限制屏幕暴露时间,避免情绪波动,保持规律睡眠作息。同时,抽动障碍患儿家长应加强对疾病的认识,避免对患儿病情的过分焦虑、担心,注意对患儿的教育方法,建立良好亲子关系。

分享到:
版权声明:
1、大众健康报网页所涉及的任何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报导、图片、声音、录像、图表、广告、域名、软件、程序、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的版权均属大众健康报网和资料提供者所有。未经大众健康报网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引用、复制、转载、摘编或以其他任何方式非法使用大众健康报网的上述内容。对于有上述行为者,大众健康报网将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2、凡本网注明“来源:大众健康报”或带有大众健康报LOGO、水印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频视频稿件,版权均属大众健康报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单位和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
相关链接
国家卫生健康委
四川省卫生健康委
各州市卫生健康委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