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脏是身体中最重要的一个器官,具有收缩和舒张的功能,可以把血液运行至全身每一处的组织和细胞,心脏位于胸腔附近。心脏如果停止跳动超过3分钟,会对我们的大脑产生不可逆转的损伤。
什么是心悸?
心悸是一种自觉心脏跳动的不适感或心慌感,是心血管系统相关症状之一,更是心脏节律异常的提示。一般情况下,大于3岁的孩子可清晰的表述出临床上心悸的相关症状。部分孩子会说“心脏跳的不舒服”、“心脏跳的快”、“心慌”等等。小儿出现心悸不一定代表心脏病有了问题,但心悸作为心脏异常的信号之一,需要家长和老师引起重视。如果孩子提出类似的诉求,应该引起重视,并及时就医。
心悸的原因有哪些?
引起小儿心悸的原因很多,可能是病理性的,也可能是生理性的。生理性的原因包括运动、紧张、兴奋、哭闹等,这些可属于心脏对机体的正常条件反应。也可能是病理性原因导致,这些因素包括:1.心源性的因素:如结构性心脏病、心肌病、心律失常等。2.非心源性的因素:引起高心排量、高灌注的基础疾病,比如贫血、甲亢、发热;一些内分泌疾病,如甲亢、高儿茶酚胺血症等。
哪些食物和药物可引起心悸?
因心悸就诊的部分家属比较关注孩子需要饮食注意什么,确实有一部分食物和药物可引起孩子出现心悸不适。常见食物:咖啡、浓茶、热可可、巧克力、功能性饮料等等,常见药物有:麻黄碱、吸入用异丙托溴铵溶液、左甲状腺素片、减肥药物、牛磺酸、人参等。
与心悸相关的心血管疾病有哪些?
心脏的搏动是由窦房结和传导系统控制的,这些传导系统犹如一个企业的管理层,指挥着心脏的工作,使其有序、高效、协调。如果心脏结构、窦房结、传导系统、心肌组织出现问题都可以引起心悸的症状。与心悸相关的心血管疾病主要包括两大方面,心律失常和心脏结构或功能异常性疾病。其中心律失常可以分为快速性心律失常和缓慢性心律失常,这是临床引起心悸症状最常见的心血管疾病。快速性心律失常包括:房性早搏、室性早搏、房性心动过速、室性心动过速、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甚至是非持续性的尖端扭转性室性心动过速。缓慢性心律失常包括:窦房结功能不良、房室传导阻滞。这些快速性心律失常和缓慢性心律失常都可能是儿童心悸的原因。而心脏结构或功能异常性疾病,包括可发生心律失常的先天性心脏病、心脏病手术后、二尖瓣脱垂、肥厚型心肌病、扩张型心肌病、瓣膜病以及心脏肿瘤或浸润性疾病等。注:也有一小部分孩子的心悸找不到确切的病因。
孩子出现心悸,家长需要怎么做?
儿童出现心悸症状时,家长需要关注孩子有没有其他的一些伴随症状,比如:头晕、恶心、出汗、胸痛、气短、发热、咳嗽、面色苍白等,这有助于查找心悸的病因。
儿童大多数心律失常呈现良性病程,但小部分心律失常可造成不良后果,如长时间内出现持续、隐匿性发作的心动过速,可引起心力衰竭;室性心动过速及房室传导阻滞、窦房结功能障碍,可引起晕厥,甚至猝死。如果孩子心悸症状次数频繁或持续时间较长,需要及时到医院心内科就诊。医生会通过详细的病史采集和体格检查,并针对性完善相关检查去寻找病因,进而指导下一步的处理措施。
心悸会做哪些检查?
针对于小儿心悸,接诊医生会根据孩子的病史及体格检查情况开具一些相关的检查。常见的检查包括心电图、心脏彩超及24小时动态心电图,如果是在运动过程中出现心悸,可完善运动平板试验协助诊断。其他检查一些检查,还包括血常规、电解质血糖、甲状腺功能及血儿茶酚胺测定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