腺病毒肺炎和呼吸道合胞病毒肺炎是常见的呼吸道感染性疾病,尤其在婴幼儿和免疫系统尚未充分发育的儿童中更普遍,不仅对健康构成威胁,在严重情况下还会导致严重的并发症,甚至危及生命。目前治疗方法主要是对症治疗和支持性治疗,而特异性抗病毒药物仍然非常有限,且没有广泛适用的疫苗可供预防。下面,将探讨临床治疗儿童腺病毒肺炎与呼吸道合胞病毒肺炎的方法。
儿童腺病毒肺炎
腺病毒是一种无包膜的双链DNA病毒,极具抵抗力,耐酸碱高温。在4℃下存活70天,在36℃下存活7天,且在室温下保持最高的感染力,其潜伏期约为3~8天,潜伏期末至发病急性期传染性最强,主要通过飞沫、接触被腺病毒污染的物体或表面,未经洗手而触摸口、鼻或眼睛等途径传播。腺病毒肺炎经感染后,肺部的大体标本实变区可挤出黄白色坏死物构成的管型样物,实变以外的肺组织明显气肿;可见坏死性毛细支气管炎、坏死性肺浸润,气道上皮和黏膜下纤维化,瘢痕形成导致细支气管腔向心性的狭窄和破坏,出现粘液栓和慢性炎症。
目前针对腺病毒感染尚无特异性抗病毒药物,也无可供普通人群使用的腺病毒疫苗,临床以对症支持治疗为主,同时治疗其并发症。对于轻症病例避免过度治疗,不建议使用广谱抗生素、糖皮质激素、进行支气管镜检查等,合并细菌感染时可使用抗菌药物;而重症感染病例5~6天以后出现病情加重,喘憋、精神反应差、肺部病变加重,出现呼吸衰竭、心力衰竭,腺病毒肺炎极期易发生死亡,在缺乏特效抗病毒药物的情况下,推荐使用糖皮质激素和其他潜在的免疫调节剂进行免疫调节治疗,但需谨慎使用。结合重症肺炎使用糖皮质激素的指征,目前可推荐在重症腺病毒肺炎患儿并发噬血细胞综合征、顽固性喘息及胸腔积液急速进展时才考虑全身小剂量、短期使用糖皮质激素。
呼吸道合胞病毒肺炎
呼吸道合胞病毒(RSV)是一种单股RNA病毒,属于副黏液病毒科,可引起一系列的呼吸道疾病,从轻微的感冒到严重的支气管炎和肺炎。RSV感染的症状通常包括发热、咳嗽、流感样症状、呼吸困难和喘息等,其涉及的致病机制较为复杂,包括涉及病原、气道上皮细胞相关因子、免疫系统反应、神经系统反应、宿主和环境等因素的综合作用,婴幼儿、老年人以及免疫系统较弱的人群对RSV感染更为敏感,特别是早产儿和有慢性心肺疾病的儿童因免疫系统尚未完全发育或功能受损,更易受到RSV感染的影响,且呼吸系统后遗症的发生率较高。
尽管目前尚无特效药物可以直接针对RSV进行治疗,但通过对症治疗、增强免疫力、提供支持性护理以及避免传播病毒,可以帮助患者更快地康复,并减少症状的严重程度。对于RSV感染引起的下呼吸道感染,建议在抗感染、平喘、吸氧、补液等常规支持治疗的基础上可加用重组人α干扰素进行抗病毒治疗。用法用量:干扰素α1b 2~4μg/(kg·次),bid,疗程5~7天;干扰素α2b 10~20万IU/(kg·次),bid,疗程5~7天。
如何预防儿童腺病毒肺炎与呼吸道合胞病毒肺炎
在日常生活中,应教育儿童养成勤洗手的良好习惯,尤其在接触过公共场所、与他人接触或接触儿童后,用肥皂和温水彻底洗手至少持续20秒,同时定期清洁家居环境,特别是常接触的表面,如门把手、桌面、电器开关等,并保持室内良好通风,减少病毒在空气中的传播。外出活动时,应尽量避免儿童与已经感染呼吸道疾病的人密切接触,特别是在季节交替期间,避免在人群密集的场所逗留时间过长,减少感染机会。目前,RSV疫苗和预防性单克隆抗体已在国外获批使用,但在国内还没有批准上市。
结束语
总的来说,在治疗儿童腺病毒肺炎与呼吸道合胞病毒肺炎方面,关键在于早期诊断和有效的医疗干预。尽管这两种疾病对儿童健康构成了一定的威胁,但通过及时的医学干预和科学的治疗方案,能最大程度地减轻儿童痛苦,缩短疾病的持续时间,降低并发症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