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健康网 > 健康科普
热点排行
春捂秋冻为什么失效?
2024-04-10 16:10:07
作者:杨宇宁
作者单位:大连医科大学

通过千年来数代人的经验,古人将人类应对应春秋季气温变化而周期性流行的疾病的方法,凝练成四个字——春捂秋冻。然而,它一定正确吗?

春捂秋冻的原理

春捂秋冻的原理主要可以从春秋季特殊的气候变化和季节易发病上理解:

春季是冬夏转换交替的季节,冷暖气流相互交争,常出现“倒春寒”现象,温度高时可达十几度,而低温时又有可能来一场春雪;立秋过后,气温逐渐回落。但自八月下旬至九月上旬,受副热带高压南移过程中略向北抬的影响,我国多地存在暂时回热的“秋老虎”天气,暑热天气会延续至立秋后近五十天时间,不宜立即穿厚衣服。

另外,春秋季都是呼吸道疾病的高发季节。《黄帝内经》中说“虚邪之风, 避之有时”。中医学认为,春季是风的主令,风邪一年四季都有,当春季尤多。到春天立即脱掉冬装, 一旦寒流袭来,骤冷会使血管痉挛,血流阻力增大,脏器缺血。春天空气干冷,影响上呼吸道黏膜的防寒能力;“逆秋气则伤肺。”秋季由于天气干燥的缘故,导致呼吸道致病性微生物异常活跃。此时阳气未完全敛降,浮游之气积聚于肺,不得肃降,造成“肺气焦满”,随之而来的便是发热呼吸道症状病人的增多。

春捂秋冻为什么失效?

由此看来,春季风邪,秋气肃杀,“春捂秋冻”似乎十分正确。然而,在生活中我们却发现,有时在春天把自己捂得严严实实,不仅不会感到舒服,反而会觉得背后“凉飕飕”地;而秋天出门时家人总会嘱咐我们捂好脖子,穿高领或者围好围巾。从这些常识的角度看,“春捂秋冻”似乎在某些情况下“失效”了!这到底是哪里出了偏差呢?

其实,“春捂秋冻”四字精炼却不完善,因为不同地区的气候以及人和人的体质等都不尽相同。因此,春捂秋冻还有一些“隐藏条款”,需要根据我们的自身情况酌情补充:

1.春捂并不适合老年人和南方人。中青年和体质好的人群活动量大,为防止出汗受风寒,可以进行春捂。而体弱者不适合,尤其是老年人。老年人机体代谢功能下降,血液循环慢,对天气变化特别敏感,既怕冷又怕热,应根据体感冷热及时增减衣服。春捂并不适合所有城市。部分南方人即使感觉寒冷时,平均气温依然处于10℃以上,只要达到预防感冒的基本保暖即可。当白昼气温超过15℃且较稳定时就可以停止春捂。且南方地区急性呼吸道感染以风热为主要的症候特点,其空气更潮湿,湿气容易进入身体。此时一定注意不要过度穿衣,导致出汗体虚,湿邪入侵。

2.南北方的“秋冻”并不一致。南方的秋凉来得比较晚,而且冷热易反复,所以没必要过早穿太多,以后颈部摸着温热为宜;北方秋凉来得比较早,昼夜温差较大,早晚的气温较低,所以定要及时增加衣服,以防止着凉。

3.无论是春捂还是秋冻,都必须做好头部、颈部与足部的保暖。头部暴露在冷空气中易使脑供血不足,可能会表现出头晕、头痛甚至耳鸣、易怒、失眠多等症状;其次,春秋季的易流行呼吸道疾病,颈部的保暖也不容忽视,出门可以戴好围巾和口罩,防止冷空气刺激呼吸道黏膜;“病从口入,寒从脚起。”脚上的穴位与经脉多,且离心脏最远,运血路线最长,在受凉时血液流速变慢,易诱发肢端动脉痉挛等疾病。此外,中医强调“春来不可背寒,寒则伤肺”,因此春季还应注意背部保暖。如果出现背后“凉飕飕”的情况,那很有可能已经着凉了。另外,对女性来说,腹部无脂肪、肌肉保护,却又有大量血管神经,对外界刺激很敏感,因此腹部的保暖也要格外注意。

“春捂秋冻”只是一个宽泛的换季穿衣原则,在实践时一定还是要根据自身情况和上述“隐藏条款”增减衣物。如若出现咳嗽发热等症状,及时就医是最好的选择!

分享到:
版权声明:
1、大众健康报网页所涉及的任何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报导、图片、声音、录像、图表、广告、域名、软件、程序、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的版权均属大众健康报网和资料提供者所有。未经大众健康报网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引用、复制、转载、摘编或以其他任何方式非法使用大众健康报网的上述内容。对于有上述行为者,大众健康报网将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2、凡本网注明“来源:大众健康报”或带有大众健康报LOGO、水印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频视频稿件,版权均属大众健康报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单位和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
相关链接
国家卫生健康委
四川省卫生健康委
各州市卫生健康委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