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健康网 > 健康科普
热点排行
子宫内膜癌是怎么回事
2024-04-02 10:18:54
作者:周丽雯
作者单位:甘肃省妇幼保健院
随着社会的持续发展,现代女性在各领域都扮演着关键角色,肩负着繁重的工作任务。当她们步入退休的年纪,理应享受赏花踏雪的悠闲时光时,却意外地发现自己的“月经”再度来潮。这种情况往往给人以焕发人生第二春的错觉,然而事实上,绝经后的阴道出血可能是子宫内膜癌的潜在风险信号。那么,子宫内膜癌究竟是一种怎样的疾病呢?接下来,请允许我为大家揭开它的面纱。

1.子宫内膜癌是个什么样的疾病?

子宫内膜癌,源于子宫内膜腺体的恶性病变,亦称为子宫体癌,以腺癌为主。在女性生殖器恶性肿瘤中,其位列前三。相较子宫颈癌,我国子宫内膜癌的发病率较低,但在部分西方发达国家,其发病率已超过子宫颈癌,成为妇科恶性肿瘤的首要病因。该病症的好发年龄集中在58至61岁,占女性癌症总数的约7%,同时占生殖道恶性肿瘤的20%至30%。近年来,其发病率呈上升趋势,与宫颈癌的发病率逐渐接近甚至超过。

2.是什么让子宫内膜癌“找上门”?

2.1肥胖

子宫内膜癌,作为一种在女性生殖系统中较为常见的恶性肿瘤,与肥胖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联。脂肪组织不仅是体内储存能量的场所,同时也是一个具有内分泌功能的活跃器官,能够分泌多种激素和生物活性物质。在这些物质中,雌激素对于女性生殖系统具有重要的作用。肥胖患者体内脂肪组织过多,这将导致雌激素的储存增加,进一步促进雌酮的合成。雌酮是一种具有生物活性的雌激素代谢产物,其血液中的浓度会随着脂肪组织的增加而上升。这种高浓度的雌酮在子宫内膜癌的发病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它能够刺激子宫内膜细胞的增殖,而长期的增殖过程可能导致细胞发生突变,从而增加癌变的风险。

2.2高血压和糖尿病

高血压与糖尿病这两种常见的慢性疾病,其潜在影响不容忽视。经过大量的研究论证,这些慢性疾病可能通过干扰体内激素平衡,从而增加罹患子宫内膜癌的风险。具体来说,高血压可能引发体内多种生理功能的紊乱,其中内分泌系统的失衡可能是其增加子宫内膜癌风险的关键因素。高血压可能导致雌激素和孕激素的水平异常,这两种激素在子宫内膜癌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另一方面,糖尿病可能导致体内胰岛素水平异常,从而影响子宫内膜细胞的生长与分化。除此之外,糖尿病还可能引起慢性炎症状态,进一步加剧子宫内膜癌的风险。

2.3绝经

绝经后的女性是子宫内膜癌的高发人群,这一事实不容忽视。随着年龄的增长,女性的卵巢功能逐渐衰退,雌激素水平下降,而孕激素的保护作用也减弱。这种生理变化导致子宫内膜更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刺激,从而增加癌变的风险。

3.如何预防子宫内膜癌的发生?

3.1 健康的生活方式

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对于预防子宫内膜癌至关重要。我们应该保持规律的作息,充足的睡眠,避免过度劳累。同时,均衡的饮食也是必不可少的,应多摄入新鲜蔬菜、水果、全谷类食物等富含纤维的食物,减少高脂肪、高热量食物的摄入。此外,适度的运动也能帮助我们保持健康的体重,减少肥胖的风险。

3.2 控制慢性疾病

高血压和糖尿病等慢性疾病可能增加子宫内膜癌的风险。因此,我们应该积极控制这些疾病,定期进行检查,及时发现并治疗。通过合理的饮食、运动以及药物治疗,我们可以有效地控制血压和血糖水平,降低患病风险。

3.3 定期体检

定期体检是预防子宫内膜癌的重要手段。通过妇科检查、超声检查等手段,我们可以及时发现子宫内膜的异常变化,如子宫内膜增厚、息肉等,从而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建议女性朋友们定期进行妇科检查,关注自己的健康状况。

3.4 心理调适

心理调适同样重要。我们应该学会调整自己的情绪,保持乐观的心态。面对生活中的压力和挫折,我们可以寻求家人、朋友的帮助和支持,或者通过心理咨询等方式进行调适。良好的心理状态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应对生活中的各种挑战,降低患病风险。

结语

子宫内膜癌虽然是一种严重的疾病,但只要我们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定期进行妇科检查,及时发现并处理任何可能的异常情况,就能有效地预防和治疗这种疾病。让我们共同关注女性健康,守护我们的健康和幸福。

分享到:
版权声明:
1、大众健康报网页所涉及的任何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报导、图片、声音、录像、图表、广告、域名、软件、程序、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的版权均属大众健康报网和资料提供者所有。未经大众健康报网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引用、复制、转载、摘编或以其他任何方式非法使用大众健康报网的上述内容。对于有上述行为者,大众健康报网将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2、凡本网注明“来源:大众健康报”或带有大众健康报LOGO、水印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频视频稿件,版权均属大众健康报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单位和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
相关链接
国家卫生健康委
四川省卫生健康委
各州市卫生健康委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