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健康网 > 健康科普
热点排行
避开这些用药误区
2024-04-03 14:51:01
作者:廖红兰
作者单位: 广西壮族自治区妇幼保健院

大家都知道吃错药了可能会带来健康问题,但我们经常忽视的是,吃药的方法不对,同样可能带来健康隐患,下面药师就向大家介绍6种典型的服药误区,请大家检查一下自己是否都避开了?

误区一:“一日3次”是指早晨、中午、晚上各服药1次

很多人认为一日三次是早晨、中午、晚上各服药一次,甚至为了方便而随三餐服用,但这种理解不够准确。一日三次应该是将一天24小时平均分为3段即每隔8小时服用一次。如早上7点、下午3点、晚上11点,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体内药物的血药浓度的稳定,如果严格做到8小时服用一次有困难,也应使服药间隔尽可能均衡。不过,某些药物的服用时间确实和就餐时间有关,如降糖药和治疗消化系统药物,由于血糖或胃酸的高低与进食有关,这两类药应跟着三餐走,而不是隔8小时一次。

误区二:饭前服是指吃饭前服药,饭后服是指饭后马上吃药,空腹服是指肚子饿的时候服药

这种理解也是错误的。饭前服:是指饭前15~30分钟服用;饭后服:是指饭后15~30分钟服用;空腹服:是指餐前1小时或餐后2小时服用;餐中服:是指进餐少许后服药,药服完后可继续用餐;

误区三:所有药物都需要用温水送服

这种说法也是不对的,以下几种情况的药物就不需要用水送服:

1.保护胃黏膜的药物:如枸橼酸铋钾、果胶铋和硫糖铝等,这些药物在服用后会附着在消化道黏膜表面形成保护膜。为了避免保护膜被冲走,服药后1小时内尽量不要喝水。

2.一些直接嚼服的药物,服用后不宜多喝水,以免破坏药物的保护层。

3.止咳药:如甘草合剂、止咳糖浆等药物,这些药物在服用后会使得咽喉部被浸润,因此不宜多喝水,尤其不应喝热水。

4.舌下含服的药物:如硝酸甘油、麝香保心丸等药物,舌下含服后由舌下静脉直接吸收,故不需要喝水。

还要注意使用以下几种情况的药物不能用热水冲服:

1.维生素类药物:例如维生素C、维生素B1,维生素B2等,这些药物在热水中不稳定,易被氧化还原分解,从而失去药效。

2.胶囊类药物:这类药物的外壳一般是明胶制成,热水会使胶囊迅速溶解,里面的药物迅速释放,这会影响药效的持久性,并可能影响药物的稳定性。

3.糖浆类药物:如止咳糖浆等,热水冲服会稀释糖浆,降低黏度,使其不能覆盖在发炎的咽喉等部位形成保护性药膜,从而使止咳等药效大打折扣。因此,服用这类药物时水温应低于37℃,且不宜多喝水。

4.酶类、活疫苗、活性菌制剂:这些生物制剂通常需要在特定的温度和湿度条件下保存,热水冲服可能会破坏其生物活性,影响药效。

误区四:胶囊药物打开胶囊服用效果更快

胶囊类药物的胶囊壳主要作用在于保护内部的药物,使其免受强光照射、防潮,并增加药物的保质期。对于一些口感不佳、易刺激食道和胃黏膜的药物,胶囊壳可以起掩盖气味和保护黏膜的作用。胶囊壳的原材料有多种,比较常用的有明胶和半合成或合成的高分子化合物,如纤维素衍生物等。在制作过程中,会根据所需的胶囊硬度和释放部位、释放时间等因素调整配方。有些胶囊是肠溶胶囊,能一路护送药物进入肠道,让药物成分避开胃酸分解,安全到达肠道被有效吸收。还有一些胶囊是缓释胶囊,能延长药物成分的释放时间,使药效更稳定。因此,在服用胶囊药物时,应避免打开胶囊壳只吞服里面的药粉,否则就达不到预期的治疗效果,同时,在吞服胶囊药物前应确保饮用水充足,以免因干燥导致胶囊卡在食道中。

误区五:药片太大掰开服用或磨成粉末溶解于水后服用

普通的药片可以掰开或研磨成粉溶解于水后服用,但注意特殊的药片不能掰开服用,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1.肠溶片:这种药片的外层有一种特殊的肠溶材料,这种材料在胃液中不溶解,而是在肠道的弱碱性环境中溶解,从而使药效在肠道中释放。如果掰开或嚼碎服用,会导致药效降低,甚至可能引发胃部不适或胃溃疡。如阿司匹林肠溶片、吲哚美辛肠溶片等。

2.包衣片:这种药片的包衣一般为了掩盖气味或者调节药物的释放速度,在胃的酸性环境中,这些药片容易被破坏,因此不应被掰开或嚼碎。

3.缓释片和控释片:这些药片通过特殊的制剂技术和结构来控制药物的释放速度和数量。一旦被掰开或嚼碎,其特殊的控释膜或控释骨架会被破坏,导致药物迅速全部释放。这不仅无法实现缓释或控释的目的,还可能引发体内药物浓度骤然上升,导致药物中毒。

误区六:没有水,直接干吞或者用茶水、果汁、牛奶等饮料送服药物

干吞药或用茶水、果汁等送服,可能引发咳嗽、炎症等健康问题,且可能与药物成分发生互动,影响疗效。茶中的鞣质、奶制品中的蛋白质等均可能导致药物生物利用度降低。果汁、豆奶等中的甜味剂会延缓药物吸收,减弱疗效。矿泉水中的金属元素可能削弱抗菌作用或增加毒性。建议用适宜温度的白开水送服药物。

分享到:
版权声明:
1、大众健康报网页所涉及的任何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报导、图片、声音、录像、图表、广告、域名、软件、程序、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的版权均属大众健康报网和资料提供者所有。未经大众健康报网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引用、复制、转载、摘编或以其他任何方式非法使用大众健康报网的上述内容。对于有上述行为者,大众健康报网将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2、凡本网注明“来源:大众健康报”或带有大众健康报LOGO、水印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频视频稿件,版权均属大众健康报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单位和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
相关链接
国家卫生健康委
四川省卫生健康委
各州市卫生健康委等